范鸿龄关注本港人口老化增医疗压力 倡引入个人化治疗应对

2021-05-12 12:50

范鸿龄关注本港人口老化问题。 资料图片
范鸿龄关注本港人口老化问题。 资料图片

医院管理局主席范鸿龄关注本港人口老化问题,指人口老龄化不单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伴随著人口老龄化而衍生的医疗服务需求上升、医疗资源分配及慢性疾病管理等问题,都对公共医疗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沉重负担。

他引数据指,政府统计处推算,香港的人口会由2016年约730万,增加至2036年约820万,增幅大约12%。然而,当中65岁或以上老年人口的增幅会非常惊人,会由约110万增加至约240万,增幅超过一倍。公立医院的病人数据分析发现,现时本港大约有200万人患有不同的慢性疾病,包括最普遍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问题。约20年后,估计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数目,会大幅增加至约300万人,增幅大约50%。

他说,最令人忧虑是当中患慢性疾病的人口比例,会随著年纪增长以几何级数上升,例如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口,大约只有2%患有慢性疾病,但到65至69岁这个组别,比例会上升至53%,到80岁或以上的组别,患慢性疾病的比例更会增加至88%,年纪大约每增加5岁,患慢性疾病的比例便会增加约10%。

范鸿龄表示,随著医疗科技与服务模式的发展,近年不少检查或治疗程序已经可以改用日间服务模式进行,例如癌症病人的化疗程序,近年不少医院已改以日间模式提供服务,病人日间到医院接受化疗,完成疗程后晚上可返回家中休息,病人毋须住院。这种日间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减少住院病床的挤迫问题,另一方面亦令病人得到更舒适的服务,提升治疗质素。因此,将来必须依循这个方向,进一步扩大公立医院的日间医疗服务,减少病人不必要的住院,才可以解决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的问题。

范鸿龄提及,现时不少病人都在公立医院专科门诊定期覆诊,而且覆诊得非常「专」,可能这个星期在骨科覆诊,下星期则要到内科见医生,内科的覆诊中,亦可能分开心脏科和糖尿科。然而,不少病人的病情其实非常稳定,他们的问题亦并非真的太「专」。有见及此,他们计划进一步增强公立医院的基层医疗服务,亦计划透过扩大公私营协作计划,为家庭医生提供合适的治疗指引,以便日后将更多病情较稳定的专科病人交由家庭医生照顾。家庭医生除了可以为病人提供适时的照顾外,亦可减轻专科门诊的压力。

范鸿龄又说,他们计划为慢性疾病病人,尤其是较年轻的一群病人,制订更多个人化治疗模式。随著资讯科技发展,不少较年轻的病人都习惯使用资讯科技作沟通,医护人员亦正好可以利用这些平台,透过手机应用程式或视像通讯软件跟进病人的健康状况,同时亦让病人参与管理自己的健康,例如提供社区健康电话支援服务的「护讯铃」,稍后会扩展较年轻糖尿病人的支援服务,透过分析大数据和预测病情发展的模型,拣选一些较高风险的年轻病人作电话跟进,医护人员会因应病人的情况制定个人化治疗模式,例如跟进病人的戒烟进度、安排营养师跟进饮食以及其他支援等。这种个人化治疗模式,一方面可透过适时的跟进和介入,延缓病情恶化;另一方面亦可提升治疗成效,减少病人不必要入院及因为病情恶化而衍生的额外治疗需求。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