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寻宝点政府零反应 水下考古遥遥无期
2021-02-03 06:48
香港的水底有考古价值吗?有民间组织一四年在西贡发现宋代石造锚杆,证明千百年来,古人往来香港的足迹,多少埋藏在海底之下。有水下考古学者翻查文献,列出近三百个寻宝点,建议港府开启全面水下考古调查,却遭到政府冷待。仍未死心的民间团体,唯有自掏腰包,利用最原始的潜水搜索方式,逐一考察可疑地点,但任他们再努力,一年最多只能搜查两个地点,要靠民间完成水下考古,可谓遥遥无期。香港的水下宝藏,或许就如未被工程凿开的主教山地下配水库一样,一直隐藏在未被发掘之处,随时被突如其来的工程摧毁。
记者 郭增龙
西贡这个名字据说来自明朝初期,当时有意向明朝政府朝贡或进行贸易的东南亚、中东沿海及东非国家,其船只都会停泊于西贡的港口,因此西贡一名,带有「西方来贡」的意思。西贡独特的历史位置,亦令附近水域埋藏不少宝藏。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港英政府在兴建万宜水库工程期间,意外发现明代古船的残骸及陶瓷,是本港标志性的水下文物发现。事实上,过去十年,由民间发起的水下考古工作亦有不少收获。
建水库发现明代古船残骸
二○一○年,由水下考古学者Bill Jeffery带领的香港水下文化遗产小组(下称「小组」),在西贡伙头坟洲附近水域,发现三百多件陶瓷文物,部分碎片经年份鉴定后,可追溯至十三世纪末,即元朝时期。一四年先后在火石洲对开及粮船湾南端,发现两尊十九世纪英国商船铁炮,以及来自宋代的石造锚杆,后者的款式与内地在○七年打捞的著名宋朝古船「南海一号」相同,证明早在宋代,香港已有外国商船往来的足迹。
目前任职关岛大学考古学系副教授的Bill,一四年曾撰写建议书,要求港府资助开展本港水下考古项目。他表示,早在建议书提交前,「小组」成员经已从英国水文局的沉船数据库中,取得香港沉船地点,再参考文献、古地图和旧报纸,并访问学者、潜水员、新界村民等人士,整合出二百八十二个潜在水下历史遗址,建议政府开展系统性研究,了解香港水下文物的情况,「我们的成员都是义工,利用假日进行研究,我相信由全职的水下考古团队研究的话,找到超过五百个潜在历史遗址也不出奇。」
水下考古仅按环评要求进行
Bill指出,香港目前的水下考古工作,只有在填海等涉及海边的工程进行前,才会按环评报告的要求进行,考察的范围非常有限,「好像我们在伙头坟洲的考古发现,就是环评报告不会触及的范围。」因此,他坦言对港府至今未有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决定感到失望,「香港有过百个岛屿,三面环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历史,但政府似乎不太重视海洋科学及考古的工作。」
事实上,「小组」在一○年及一四年的水下考古收获,是在衞奕信勋爵文物信托及香港海事博物馆资助下进行。因此,「小组」近年只能在无资助的情况下,自掏腰包考察其馀潜在水下历史遗址。除了经费不足、无全职人手等困难,Bill在一五年移居关岛后,令他们每年最多只能进行一两次水下考察。「小组」成员陈基业表示,每次考察前,除了要有行动规划,如当日的天气不理想,工作亦难以进行。过去一年疫症导致全球封关,Bill无法来港带领水下考古项目,亦令「小组」工作停顿一年。面对种种困境,Bill慨叹,「可能到我离开世界,也无法完成(考察所有潜在水下历史遗址的)工作。」
民间考古缺经费资源人手
香港水下考古总会主席胡名川曾在蒲台岛附近海域,发现疑是二战时期的船只铁炮,亦曾与港大建筑学院合作,潜入大潭笃水塘记录被淹没的大潭笃村及古井的情况。他指出,民间的水下考古缺乏资源,往往要用最原始的下潜方式寻找文物,但香港西部水域浑浊,潜水员难以靠肉眼找出水底文物,令目前的水下文物发现,主要集中在东部水域,「内地已经用扫描器重塑水底下的三维影像,如果有沉船马上就会知道。」
香港海事博物馆副总监(策展及藏品)陈丽碧认为,目前本港的水下文物资料相当零星。她正积极循不同的途径,包括进行学术研究及收集民间潜水员的资料,期望找出有相当机会潜藏文物的位置,再动员政府、专家及民间合作,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陈丽碧指出,纵然香港未有一支全职的水下考古团队,但博物馆过去与内地、东南亚及欧美的专家有紧密的合作及沟通,相信一旦香港有水下考古发掘需要,可联络外海外专家来港协助。
《星岛日报》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