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区选追踪—中美新冷战下之「大和解」

2019-12-07 10:28

中美贸易战扰攘多时,至今仍未落实签署首阶段贸易协议。(资料图片)
中美贸易战扰攘多时,至今仍未落实签署首阶段贸易协议。(资料图片)

区选落幕,反对派大胜。有人认为特区政府要尊重民意,也有人认为要重提大和解。在讨论大和解之前,首先要重新认识国际时局。

第一、中美爆发新冷战。我们要注意国际大局的「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所谓范式转移是科学哲学家汤玛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于一九六二年在他的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内提出,用以描述在科学范畴里,一种在基本理论上根本假设的改变。这个概念后来广泛应用以描述不同领域的根本性剧变。

在外交领域方面,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于二○一七年上台之后,他把美国的主要敌人,由俄罗斯和恐怖主义国家暗中转移到中国,他首先在贸易上与中国展开大战,但这场战争不止于贸易,亦延伸到各个领域。在特朗普上任之前,美国政坛对中国的态度比较中性,但在特朗普挑拨之下,无论共和党人或民主党人皆激烈反华,反华成为美国朝野的主要共识。因此,不要受中美贸易谈判的乐观消息所迷惑,即使中美能够达成首阶段的贸易协议,也不等于中美关系全面好转。中美新冷战的格局已经形成,中美已成敌人,这是外交关系的重大范式转移。

中国自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之后,走一条与美国友好的经济发展策略,协助美国对抗苏联。如今中国已经成长到足以挑战美国全球一哥的地位,美国转而反华,这是一个大趋势,特朗普只是以最激烈的形式把这个趋势全面表现出来。在中美友好的时候,香港能够游走的空间很大,通俗一点说是「两边都friend」。但中美进入新冷战格局后,香港人只能二选其一,要么站在中国这一边,要么站在美国那一边。

香港的独派政客全面投美,发动美国制订《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让美国借香港狙击中国。而传统泛民好像凑高兴般加入这个行动,还支持香港独派政客发动美国之馀,也发动意大利和澳洲加入制裁香港的行列。在范式转移之后,这种亲美反中的行为,已经变成资敌的背叛国家行为。

第二、大和解要有尺度。在区选之后,有人说反对派大胜,政府应该和他们合作,或者重启公开对话,藉此缓和气氛。我一直在观察网上的舆情,以特首林郑月娥的脸书为例,无论她发布任何帖子,都会有人用「五大诉求,缺一不可」来回应。政府如果无法满足「五大诉求」,等于袋中无银,没法给出甜头,对话只是一个让人凌辱的场合。

至于大和解,有人重提政改,甚至说可以在放弃「人大八三一」决定的前提下,研究香港如何实行普选。「人大八三一」决定重申了《基本法》规定的行政长官选举,必须经过提名委员会提名,才可以进行普选。放弃「人大八三一」决定这个前提,等如行政长官普选可以不经提名委员会提名。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过去已很难成功,在现时中美新冷战的局面下,更是零机会。

如果发展政制是和解的其中一个关键,我觉得要先讲讲意识形态,在香港的三大意识形态,即港独主义、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当中,如果不能够完全排除港独主义,政改绝对不会成功,既得不到立法会三分二的同意,也不会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香港搞民主的合理道路是「民族民主主义」,糅合了民族主义的前提,发展民主,才有广阔的空间。而当中有三个前提,第一是反独立;第二是反对颠覆中央政府;第三是和平理性非暴力。若如现在暗独派那样,投向美国,想夺香港之权,甚至借此颠覆中央政权的话,结果只会是与中央激烈对抗,变成自我毁灭。

能够接受上述的三个前提,坚守民族民主主义,香港的确会有和解的空间。有人说香港选民在这次的区选当中,已经作出抉择,我却认为选民受众多因素影响,历史告诉我们,选举的结果会像钟摆一样,来回激荡,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已。

政治精英应该明白,他们有责任带领群众步向光明的前途,而不是走向自毁的结局。但令人担心的是,很多香港精英,都只求自己威水上位,不会考虑大众死活,他们又如何能够带香港走出红海呢?(卢永雄)

全文刊于《头条日报》「巴士的点评」专栏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