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港人抑郁症比率升至9.1% 梁卓伟:社会弥漫传染病般精神健康疫症

2019-07-11 15:25

左起: 港大医学院精神医学系临床副教授张頴宗、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港大公共衞生学院临床助理教授倪宇轩
左起: 港大医学院精神医学系临床副教授张頴宗、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港大公共衞生学院临床助理教授倪宇轩

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今午公布,香港过去10年抑郁症状及自杀念头的精神健康追踪调查,调查亦包括最近的修订《逃犯条例》风波。研究团队指出,2011至2014年约有1.3%港人疑似有抑郁症,2014年占中升至5.3%,现时反修例风波则再升至9.1%。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对现时情况非常忧虑,认为社会正弥漫一种精神健康疫症,尤如传染病,跟沙士、禽流感及猪流感等大型传染病无异,社会需要思考良方妙药处理。他又呼吁政府要聆听年青人意见并付诸实行,但指自己已离开政府多年,不评论政府有甚么处理方法。

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爱 + 人:赛马会和谐社会计划」,研究本港2009年至今年7月10年间,香港社会的抑郁症状及自杀念头作精神健康调查。

10年来团体做了8次大型访问,每次均逾1200人。团队发现,2011至2014年疑似有抑郁症的人口约有1.3%,并以此为基线,之后上升至2014年占中时期的5.3%,再升至2017年9月的6.1%,直到最近的反修例风波,比例达9.1%,较基线水平升6倍。

政府官员经常指要聆听年青人声音,但研究指出,疑似有抑郁症的年龄群组中,50至59岁占最多,占该群组的12%人口,紧期后的是60岁或以上人士,亦达11.5%人口,7.8%的30至39岁则疑似有抑郁症。研究又指出,男性、教育程度不高、收入较少、没有稳定工作的一群较多可能有抑郁症。

研究亦调查潜在自杀念头的人口,由2011至2014年的1.1%,升至2014年占中时的3.6%,再升至近月的4.6%。不过团队表原,占中时及近月的百分比相差仍然是统计学上的误差范围,难言现时情况比当年是更多或更少,但肯定较2011至2014年多出3倍。

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指出, 数字反映社会严重事故会出现精神健康的疫症,认为跟沙士、禽流感及猪流感等大型传染病无分别,对情况感十分忧虑。他又指流行病学传染病尚可用疫苗、特敏福医治,又可透过数据推算高峰期及完结期,向社会派发定心丸,但是社会议题则没有确切时间表,现时仍然经常出现冲突场面,无人能判断运动是「谷底还是山顶」。

他称,研究显示不论政治立场、有否参与游行的香港人,都受社会氛围影响,呼吁政府聆听年青人意见及付诸实行,作为青年发展委员会的他亦会表达同样意见,社会亦不应忽略年长一族的情绪。

作为食衞局前副局长、特首办前主任,他被问到有甚么良方妙药提供给政府,他指自己离开政府多年,今天会见传媒是以老师、医生及科学家身份,希望「科学归科学,政治归政治」,留待社会讨论解决方法。

团队自上月22日至今午12时,收到68宗有轻生念头的个案,梁卓伟指团队会跟进情况,并转介至临床心理学家跟进。

港大医学院精神医学系临床副教授张頴宗补充,有三个指标反映是否患有抑郁症,分别是有伤害自己的想法、不开心或压力持续逾两星期及影响工作及学业。他指,抑郁症患者好像带了一副黑色眼镜,任何事物是他眼中都是灰暗,感到无助及绝望,容易有轻生的想法,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相关情况便应求医协助。

關鍵字

最新回应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