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学者马思途获颁「丹.大卫奖」 力推数码科技应用于历史研究|专访
2024-07-31 11:48
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思途(Stuart M. McManus)最近获颁全球规模最大的历史奖项「丹.大卫奖」(Dan David Prize),为首名亚洲大学学者勇夺此殊荣,其研究主要聚焦文艺复兴时代,并以全球视野探讨文化传播。有别于传统的历史学者,马思途致力将数码科技应用于历史研究,他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获奖有助他继续融合历史与数码科技,并培养学生使用人工智能(AI)的能力,增加他们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记者 锺绰盈
「丹.大卫奖」旨在支持及表扬研究人文学科的杰出学者,今届包括马思途在内,共有9名学者获颁此奖项,各获30万美元奖金(约234万港元)。马思途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全球视野探讨文艺复兴时代(约1350至1750年)文化的传播。
亚洲大学学者首夺殊荣
与传统的历史学者不一样,马思途致力将数码科技应用于历史研究,他向记者提及自己在中大管理「数位史学实验室」,并教导学生利用电脑运算方法研究历史,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让电脑认知、处理及理解人类的语言。
马思途亦以大数据研究历史,他举例,指导学生展开一个关于中国哲学如何影响欧洲的项目,建立了包含1500至1900年欧洲出版的历史设计和文章数据库。他们运用图像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GNN),以大数据方式理解跨文化互动。
提及科技,不得不提炙手可热的AI话题,马思途认为,AI在教育及历史研究领域中相当重要。他亦是中大数位历史学课程的讲师,课程每年最大型的习作,就是要求学生以数码科技形式,重现1960年代的沙田。
马思途表示,学生会被分成不同小组,分别负责不同任务:3D模型组使用电脑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软件重建当时沙田的历史建筑或物件;数码地图组则制作1965年的沙田GPS地图;然后数据组会以数据科学形式统计当时沙田的人口。
冀学生善用AI增竞争力
他补充,学生在课堂上亦需要使用AI制作简报及创建图像等,例如使用「光学字元辨识(OCR)」程序,把历史手稿转换成机器可读的文字格式。他相信AI「就像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私人助理或秘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历史。他亦希望培养学生使用AI技术的能力,增加他们未来就业的竞争力。然而,他强调AI仅仅是一个工具,无法取代人类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不过,马思途指历史研究之路困难重重,其中最大难处是数据收集。他解释,有关人类历史的手稿、书籍和图像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你也不能用Google找到,因为一般只会把(历史)资料存在一张纸上」,亦因此,他指历史学家经常需要到处旅行。有些学生对历史的印象可能是「乏味」、「需要死记硬背」,但马思途强调,「历史研究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样」,而是人类经验及文明积累的结果,也成就了现今的社会。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