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衰亡是红颜祸水?|星岛教室

2024-01-08 11:55

西周衰亡是红颜祸水?|星岛教室
西周衰亡是红颜祸水?|星岛教室

臧峰宇教授在《人生三思》所言︰「历史是智慧而神奇的老人与时俱进的不老脚步,有博古通今的卓越功能,阅读且参悟历史,素来被视为明智之举。」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周幽王昏庸无道的历史,以及「烽火戏诸侯」的恶作剧。也许我们曾经都有这样的想法——周幽王真的肆意玩火,酿成国破家亡吗?褒姒真的肇祸之始,要背负千古恶名?

再一次「品」读西周史,相信可重新解读「烽火戏诸侯」这个耳熟能详的典故,明白历史考证的重要性。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男主角乃是西周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在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下,他既是天下的共主,又是天下同姓的「大宗」。由此观之,周幽王与周代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按历史所载,褒姒深得周幽王宠幸,美人却不爱笑,幽王为博红颜一笑,竟烽火戏诸侯,衍生日后犬戎围攻镐京,无诸侯勤王而亡。此事在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略有记载︰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然而,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近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则鲜见触及「烽火戏诸侯」一事,反而提出周幽王废申后及太子宜臼而代之以褒姒及其子伯服,发生夺嫡纠纷。宜臼出奔申国,幽王欲得太子而杀之,申后不与,幽王怒而伐申,申侯才进行反击,联同外族伐周,终致西周灭亡。

「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国史大纲》)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伯服)。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那么,周幽王并无点燃烽火和集诸侯勤王之必要,也似乎无所谓之前为取悦褒姒而有「烽火戏诸侯」之事。至于西周衰亡,则与周幽王破坏宗法制度有着直接关系,而红颜祸水的说法则未必全然,看来褒姒背了数千年的「黑锅」。


「烽火」究为何物?

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时期,缺乏现代的通讯技术和警报系统,当时的统治者是如何及时得悉千里之遥的边防危机呢?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有寇至,则举烽火。」悠悠的烟雾随即弥漫在山峦间,故烽火一起,常有战事,因此「烽火」成为诗人比喻战乱一词。

有关烽火制度的文献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墨子.号令》:「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由此可知,其原理基于烟雾和光的传播,白天放烟为信号,名「燧」;而夜间则举火警示,名「烽」,故「烽火」又名「烽燧」。当寇敌驰骋而来,烽子(烽火台的守卫)击鼓传音,点燃预先放置的乾柴或举起火棒来发送警报。其他烽子见其信号,即烽烽相传,形成一个连续的传递链,迅速地将讯息传递到目的地。故烽火台多建于峻岭之巅,又搭建大型的烟囱和灯笼,以提高传递效果。

然而,烽火的应用不止于发生战乱时,据唐《通典.兵.守拒法》所载:「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平安火不来,即烽子为贼所捉」,以确保国家日常的守备稳妥。与此同时,烽火的运用非常多样,「闻警,固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观察者可因应烟柱、火杆的数量和颜色来判断其中意义,例如是否需要集结军队、撤退或援助等。正如南宋诗人马之纯的〈烽火台〉一诗中:「欲知万骑还千骑,只看三烟与两烟。」只需观烽火台升起的烟柱数量,就能揣摩敌军规模,大大加快军事上的应变速度,以便统一指挥和用兵调度。


小心求证 还历史原貌

那既然烽火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为何又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事?在先秦文献中,多以寥寥数字总结幽王因宠爱褒姒而亡。至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才有相对详细的记载,但只明载「幽王击鼓」,却只字未提「烽火」。及后,西汉司马迁所撰的《史记》中为此事增添了点「烽火」的情节,始令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合击鼓和烽火。在唐宋时期学者演绎下,故事越趋完整,遂成为了「信史」。然而,实际上西周《周礼》多论及用鼓而非烽火,与《吕氏春秋》最为相近。以详考「烽火戏诸侯」故事之可信性为例,可见家传户晓的历史故事也未必是本来的真实面貌。

历史考据求真不易,诚如胡适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此亦是习史之人必备素质。

在历史长河中,烽火台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千里之遥,烽火相传,无声地传递着生死存亡的讯息,每一根烽火杆都守护着边疆的安宁和国家的和平。唐代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历代诗人的笔下,烽火的存在不仅是一种通讯方式,更象徵对家国的热爱和守护。

如今,烽火台已成为遗迹,但它们的传奇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成为人们对古代战争和通讯的回忆,以及对那些边关的守护者致敬之情。


烽火的运用

闻警:
举二火提醒守军提高警觉、加强戒备。


见烟尘:
举三火代表已见敌人骑兵溅起的烟尘。


见贼:
见敌人步至则点燃柴笼。


历史思与行

1. 周幽王虽然是天下共主,但是缺乏天子/领导者的素质。天子/领导者须具备甚么品格?
2. 烽火既是传讯,亦是对和平的守护。现今社会通讯发达,我们又可如何守护和平?
3. 想一个类似「烽火戏诸侯」般被讹传、增添的史事,尝试搜集资料,追踪本源,还历史原貌。


本栏逢周一刊登,由教育评议会邀请资深中小学老师及校长撰稿,以趣味手法,透过中国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时空故事,引发读者对历史的认识及兴趣。

文:风采中学(教育评议会主办)中国历史科科主任许茵茵、风采中学(教育评议会主办)中国历史科老师黄彦颖

延伸阅读:

无人机、AI、ChatGPT交融 创造教育无限可能|星岛教室

电动车与零碳未来|星岛教室

「小强」死因研究庭|星岛教室

谁主你的将来—奇妙的DNA|星岛教室

机率背后藏玄机 改变抉择展睿智|星岛教室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