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鲜人︱中大人类学毕业生 学以致用研究统筹 出路多元不限考古

2023-06-14 11:25

要数本港大学的冷门课程,香港中文大学的人类学系必属其一。去年该学系的毕业生黄凯晴,现时于中大社会科学院院务处担任项目统筹,为不同项目的研究道德把关。黄凯晴表示,读人类学是研究平民百姓的故事,当中包括生活和文化。虽然黄凯晴现时的工作和人类学无直接关系,但她指透过课程,可学到做研究的技巧,故出路其实很多元化,吁中学生「Dream big」(敢于梦想),别让传统限制想法。(三之二)

记者︰陈艳玲 图:受访者提供

去年人类学课程毕业生黄凯晴表示,人类学课程让她学到多从别人角度思考。
去年人类学课程毕业生黄凯晴表示,人类学课程让她学到多从别人角度思考。

 

现时全港只有香港中文大学开办人类学课程,而每年取录新生的学额不多,新学年就只有18个学额。根据联招网页,过去11年,在Band A位置拣该课程的考生,由100至300多人不等;同时这11年来,该课程的学额均全数在Band A派出,意味对人类学系有兴趣的同学,应把该课程填于Band A。


发掘不同生活文化

提起人类学,普遍人可能即时冒出两个问题,分别是「读人类学是否即是学考古?」,以及「人类学的毕业生可从事甚么职业?」。去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毕业的黄凯晴,现时在中大社会科学院院务处担任项目统筹,负责在不同研究上,有关道德范畴的工作,例如所引用的资料是否取得同意,让参与研究的人受到保障。

黄凯晴表示,人类学课程包括「文化人类学」及「考古人类学」,并非只读考古,而是会发掘不同人的生活及文化。她指曾有学者点出了历史系和人类学系的分别,让大众了解两个课程的不同。「历史是看伟人的事迹,但人类学读的却是伟人背后,那些平民百姓的故事。」

中学时就读蓝田圣保禄中学的黄凯晴,高中选修地理和历史,坦言当时未认识人类学,直至中五参加大学资讯日,知道中大的人类学系原来可副修考古,适逢当时兴建中的沙中綫,发现多件古物,让她对考古开始产生兴趣之馀,亦对人类学课程有更深认识。在衡量过自己成绩,符合学系收生要求后,遂决定在联招的Band A的首位置,拣选了人类学,结果以最佳5科达23分的成绩,成功获该学系取录。

在修读人类学期间,黄凯晴亦须到本港的古迹考察。
在修读人类学期间,黄凯晴亦须到本港的古迹考察。


沙中綫引考古兴趣

黄凯晴说,读人类学最大的难处是时间不够,因要写很多报告,亦要看很多学术文化类文章,大约每星期须看完一本书;在写报告和学术研究方面,题目都由学生自订,而她过去所做的研究,不乏有趣的主题,例如曾研究「香港人对『化妆』的看法」、「在西方和东方剧集中,呈现灵魂的手法」等等,从不同角度,反映香港、东西方的文化等等。

正因为人类学课程的特色和训练,让学生研究不同课题,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也很多元化,例如在非牟利机构、政府部门、博物馆、考古发掘、教育及文化旅游领域等工作。黄凯晴坦言,她在毕业时,亦曾经历迷惘期,不知道自己适合何种工作,「开始时有想过做政府工,因为够稳定」,但后来透过中大的招聘电邮,得悉社会科学院院务处聘请项目统筹,其工作所需技能,跟大学做报告时也相似,因此尝试应徵,最后获聘。

黄凯晴(中)现时担任中大社会科学院院务处的项目统筹。
黄凯晴(中)现时担任中大社会科学院院务处的项目统筹。


研究训练启发人生

虽然人类学毕业生的出路,并非传统的高薪厚职行业,但黄凯晴认为年轻人应「Dream big」(敢于梦想),把目光放远些,不要限制自己的出路。「小时候亦向往做医生、律师等行业,因为好像可以赚到钱,但其实大学教育多元化,出路也很多。 」她透露,据她所知,有中大人类学的毕业生,到了意大利攻读硕士课程,现时在当地一家博物馆当馆长;另外,亦有毕业生当了YouTuber、加入政府工作等等。

对黄凯晴而言,4年的人类学课程,让她学习到如何从别人角度多思考,不要把自己固有目光放于他人身上,故日后跟人沟通时,可更容易理解别人处境。「同时,人类学让我有机会去研究有兴趣的事物,藉此更了解自己及自己的喜好。」

黄凯晴补充,在学习期间,只要是跟人及文化有关系的事情,已经可做一个学术研究,因此认为对她的人生都有启发。「从此我学到不要框死自己,或局限只做某些题材和题目的研究,令我的未来有更多灵活性,发展亦可更多元化。」她指项目统筹只是她第一份工作,但她相信透过人类学的训练,未来亦可在不同领域发展。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