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嫦娥之父」首度以3D全息投影技术「到访」香港耀中校园 突破空间界限传授太空知识 深入浅出为同学答疑解惑
2021-11-04 16:38
为配合国家及香港推动科技发展,同时展现「与科技结盟」校训,香港耀中国际学校于11月3日与香港科技创新教育联盟举行「红色火星的蓝色星球梦」讲座。是次活动由中国「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欧阳自远院士主讲,他首次以3D全息投影技术「到访」香港耀中校园,与一众耀中学子展开逼真的趣味互动,传授新奇丰富的太空知识,令一众年轻人受益匪浅之馀,亦深刻体会到先进科技带来的方便与震撼。
继9月两位耀中学生参与神舟十二号太空人在天宫展开「天地对话」的活动后,耀中致力推动学生了解先进科技,并首次透过高端科技展现出一场瞩目盛典——全息投影实时对话。
以3D全息投影技术突破界限 「到访」耀中香港校园
欧阳院士是中国陨石学与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首任首席科学家,现为月球探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透过科技,身在北京的欧阳院士转化为生动灵活的3D影像,突破空间和距离限制,打破疫情下影响学术交流的藩篱。随著深空探测技术的飞速进步,人类对太空的好奇与日俱增。讲座中,欧阳院士利用各种图像、生动例子、科学证据及个人著作读物等,向耀中现场及线上的学生轻松互动,深入浅出地阐述古往今来人类对火星的认知与探索。
欧阳院士分享道,人类探寻火星生命的过程跌宕起伏,主要围绕著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对火星本身的科学问题,以及火星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第二家园」等问题作出探讨。
天问一号于今年5月搭载祝融号升空,展开火星探索之旅,标志著中国航天事业的长足发展。欧阳院士向学生分享中国探索火星计划的进展,以及天问一号如何透过天上地上联合探测的方式去研究火星。他表示中国有能力飞得更远,并认为中国的火星和太阳系探测任务任重道远。
欧阳院士表达出火星可能曾经有过生命的观点。他认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天体行星,但目前不具备在火星表面生存的条件,这些精辟见解让耀中学生眼界大开。讲座之上,欧阳院士提出「再建一个地球」的构想,与学生探讨改造火星的主要科学技术问题。他认为人类通过努力,未来有机会实现科学家的畅想,让火星再现青山绿水,与地球成为「姊妹共同体」。他激励耀中的学生投身科学,表示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一众同学身上。
深入浅出 为耀中同学答疑解惑
问答环节中,众多同学踊跃发问,展现出浓厚的求知欲。有学生提出如果火星上存在生命,对人类移民火星会带来什么影响,另一位女同学则问及改造火星对地球的影响,欧阳院士一一为他们答疑解惑。院士坚定地表示火星距离地球太遥远,两者相对独立,移民火星、改造火星不会对人类及地球造成影响。
最后学生主持温一然同学向院士请教,未来天问二号降落火星所经历的「恐怖7分钟」要克服什么困难,还有与嫦娥5号在技术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欧阳院士大赞其问题非常专业,更作出深入详尽的解答。
耀中一向致力培育有抱负的学生成为未来科学家,藉著不同阶段的科学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科学根基。对于这次精彩的活动,温同学在活动后表示,对在讲座中获得新奇及第一手的消息感到激动,并称赞欧阳院士的讲述非常有故事性。她表示没有想过人类有机会可以到火星居住。温同学表示,学校IB课程有「天体物理学」供学生选择,能有效学习到航天科技及知识。
另一位学生主持汪善娜同学对欧阳院士的演讲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进行,觉得十分新奇有趣,是非常深刻的经历。勇于尝试新事物的她坦言,如果有机会,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移民火星。汪同学在耀中度过多年的学习时光,她表示4年级时有汇报介绍太空科技,赞赏耀中课程能让她学到新事物。
体现「与科技结盟」校训 耀中致力培养学生无限可能
耀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教师会首先基于专题研习的方法,向学生教授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到了高年级,学生们则有机会更加深入这些科目。而IGCSE和IBDP的「天体物理学」课程,让学生能够探索太阳系的奥秘,包括恒星的生命周期、黑洞、星云和宇宙的进化模型,为他们日后大学选科以至选择职业时,预先铺设一条康庄大道。
香港耀中中学部华籍校长施燕红女士表示:「学校一直致力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之前参与天地连线活动的两位同学回校后作出分享,令同学们希望学习更多知识,不少同学都表现出将来成为航天员的憧憬。」加上有校友向学校赠送航天种子,她表示学校计划在天台花园培育这些种子,了解它们的和地球的种子的分别,同学们对此甚为兴奋雀跃。施校长强调学校致力培养学生在未来的无限可能,让他们对未来方向更加清晰,未来的路能走得更远。
助理副校长 Robert Kitley 表示:「学校尽可能启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为他们打下基础知识,希望未来能更多举办同类活动,加强同学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继续往科技或航天的道路发展。」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