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试状元为何未必获顶尖学府取录?
2021-07-27 10:40
不少家长及学生,若有意到海外留学,大都以一些著名的顶尖学府,例如英国牛津(Oxford)、剑桥(Cambridge)、美国长春藤大学,又或一些「神科」,如医科(Medicine)、法律(Law)等学科作为终极目标,让自己求学生涯的最后阶段能够获得世界第一等的教学洗礼。
这些家长的子女,有不少都已经在其参与的公开考试,例如IGCSE/GCSE/AP中取得顶尖的成绩,同时亦有不少在IB/IAL/A-Level/DSE取下极亮丽的估算成绩(Predictedgrade),很大机会成为公开试的「状元」。
独立思考更重要
然而,尽管他们在校内以至公开试都能拿下最强的成绩,但未获得世界顶尖大学取录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不少家长都向我们查询,为何他们的子女得到这种程度的成绩,但仍未获取录?
在香港,每年的放榜日,学生的成绩很自然成为传媒报道的焦点,大部分报章都会以大篇幅报道港产状元数量,而在平均每年全球IB考生共有约二十万人的情况下,香港往往能够诞生一成以上的IB状元数目。我相信香港的学生除了本身具备很高的学术水准外,也十分擅长考试,才能达到如此成就。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香港的学生有这样标青的学术表现,却往往未能获得顶尖学府取录?学生即使在校内预测成绩获得A*等级,在IB、A-Level、IAL、AP或DSE等公开试中拿下顶尖分数,但在牛津及剑桥大学这些全球学生趋之若鹜的学府眼中,这些成绩只能被视为入学的入场券及基本门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要获得一纸取录,就绝非成绩及等级所能够达成,而是需要拥有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
以剑桥大学为例,这所英国历史悠久的顶尖学府,在课程设计上,往往着重学生自主探究阅读及小组学术分享(Supervision),学生必须通过大量阅读及分析学术论文,以建立自己的学术立场及见解。因此,若希望入读剑桥大学,除了成绩以外,更须具备清晰的思路、自学的主动性,以及求知探究的精神。
笔试模式大不同
若以牛津及剑桥,或是英国法律、医科、兽医(VeterinaryScience)、牙医(Dentistry)等科目为目标,那便必须应对相应的笔试(StandardisedTest),如ECAA、TSA、MAT、PAT、UCAT、BMAT、LNAT等,但由于这类专业考试的模式及内容都与香港学生平日所面对的不同,因此许多在公开试取得状元等级成绩的学生,也会在这个部分遭受滑铁卢。
作者:JoyceWu
「Oh!爸妈」授权转载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