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片趁势突围 拓片种重振辉煌

2024-05-28 00:00

电影业界要延续市民对电影的狂热并不容易,一众电影人正致力探索令港产片复苏的方向。
电影业界要延续市民对电影的狂热并不容易,一众电影人正致力探索令港产片复苏的方向。

近日全港掀起「城寨」风潮,港产片冲出国际扬威康城影展,成为一时佳话,惟电影业界要延续狂热气氛并不容易。本土电影业在疫后逐渐反弹,几部港产片刷新票房纪录,但有业内人士指,健康的产业发展应有持续成长,不能因为短暂高峰断言业界迎来「小阳春」。针对近年香港电影题材越见单一,有学者形容,现时电影工业处于「转型期」,一众创作人正不断探索及把握令港产片复苏的方向,面对内地市场急起直追和串流平台夹击,电影业宜以质量取胜,拓宽片种,仍有望重见昔日辉煌。

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重塑昔日「三不管」地带的故事,无疑再度掀起港产片热潮。电影上映近1个月,本地票房已冲破7750万,港府亦乘胜追击,正与相关人士商讨展出部分电影场景予市民及旅客打卡,延续「城寨」风潮。

参考贸发局3月发布的《香港影视及娱乐业概况》,本土电影业在疫情后逐渐反弹,电影发行量由2022年的27部增加至2023年的46部,其中《毒舌大状》更成为香港历来最卖座的华语电影,票房收入超过1亿港元。但该文章亦指,香港整体电影院市场的表现仍然远逊于疫情前水平,2022年电影院入场人数受防疫措施限制,但2023年的票房收入仅较2022年增加25%。
处「低成长」阶段  候下个黄金周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回覆本报指,戏院的总票房收入包括了外国电影,并不能完全反映香港电影的表现,而疫后观众的观影模式改变,不少地区的电影业仍在复苏阶段,香港亦然。局方指,香港的电影市场正在逐渐复苏,而且香港电影表现强势,2022年及2023年分别占全年总票房的30%及27%(2015年至2019年平均占约15%),为近10年最高。

有学者指,香港电影业自千禧年后逐渐减产,现时已回复近20年水平。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电影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叶月瑜教授指,电影业自千禧年后逐渐减产,近20年的每年电影发行量皆维持约50部上落,若然要跟上世纪80、90年代平均每年出品逾100至200部电影对比,数字上必然有很大差距,「此阶段已经持续了好多年。」她指,历年不时会出现如《毒舌大状》和《明日战记》等高峰,但热潮总是转瞬即逝,「一个产业要健康发展应该有持续的成长。」她形容,现时业界处于「低成长」阶段,仍然要等待下一个黄金周期。

电影文化中心(香港)主席曾肇弘提到,虽然《城寨》引起另一波社会热议,但不会因为一部电影断言香港电影业复苏或抱有许多希望,要宏观一个时段的成绩和长远发展,举例超过1年以上戏院入座率和港产片反应理想。他亦指,疫情无疑影响电影制作及审核,在种种因素下拖延至现时公映,故外界常说迎来「小阳春」,实际只是个别电影掀起热潮的现象。

曾说,近年较多新晋导演崭露头角,拍摄本土题材的「4字电影」,如《白日青春》、《窄路微尘》和《正义回廊》等,香港观众的回响相当不错,但他直言,从去年的市场情况可以看到,「小阳春」十分短暂,「除了年初《毒舌》破亿票房,中后段的电影产量抑或部分电影的质素和水平,都令人失望。」
题材趋小品地道 未够百花齐放

的而且确,近年港产片越见地道和小品,不如旧日片种多元百花齐放。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发言人田启文指,以往港产片走出国际的年代,片种十分多元,剧情片、动作片以外,更会出品因应潮流快速拍摄的话题性作品,甚至三级片,「没有时代脉搏失去优势,香港电影收窄得好紧要。」他强调,不是鼓励多拍摄上述题材,但电影市场需要平衡,「如果片种单一,观众可以去看串流平台,香港电影的竞争力进一步被自我削弱。」他补充,市场受限于制作成本和市场的问题从未解决,现在创作上也要担心各界着眼点有异而「踩界」,整体自我约束。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林震宇(影评人「皮亚」)形容,香港电影工业处于「转型期」或「过渡期」。他指,现时香港观众会「拣戏睇」,如《城寨》、《毒舌》和《饭气攻心》的票房超乎大家想像,但合拍片几乎无人问津,「在观众如此拣择之下,一众电影人都在不断探索香港电影工业复苏应该依赖甚么。」他指,创作人皆希望可以「左右逢源」,在不会刺激到电检制度下令本地观众觉得吸引,「路一直如是,如何在狭缝中找到生机就要不断尝试。」
倡港府积极扶持新人 推动发展

香港电影工业要走出迷局,众人皆认为「质量」是重中之重。曾肇弘不讳言,近年香港电影产量少,但当中仍有小部分「投机取巧」的电影,令人失望。他指,部分制作人明了当红偶像参演有粉丝支持,便不理会剧本质素,即使最后电影成绩亮丽,亦令部分观众却步,无疑对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希望电影是因为好质素而获得好票房,不然也没有意思。

田启文指,香港电影业经历过不少兴衰,现时需要检讨未来出路和定位,「我们要清楚自己的优势,能够做甚么,或者拍摄别人拍不了的东西才有用。」他举例,内地限制不能涉猎鬼神、色情等题材,香港创作人可以把握并平衡市埸,亦可以思考重回未有内地市场的年代作出调整,「当时香港电影在东南亚都有竞争力。」

田强调,政府的角色不是与民争利,而是创造环境,吸引创作人拍戏,「现在地方太细、没有片厂,如何推动现有优势,推动政策令整件事更有效率?」他指,明白牵涉公帑资助,政府必须经重重审查,但仍希望程序加快,「近年常常诟病审批电影需时,令有噱头的点子过气,如果政府能帮忙当然最好。」他指,政府是扶持的角色,例如资助新晋导演、培训新人等,业界要努力主导市场,在制作、市场及培育人才等方面作全方位考虑,各司其职,才能推动香港电影进一步发展。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