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船湾人口激增 道路难承载

2024-01-03 00:00

大埔过渡性房屋项目「乐善村」快将落成入伙,有居民担心汀角路的交通负荷过重。
大埔过渡性房屋项目「乐善村」快将落成入伙,有居民担心汀角路的交通负荷过重。

港府近年积极推动房屋发展,兴建过渡性房屋、以土地共享的形式增加公私营房屋供应等措施此起彼落,大埔船湾正是其中一个批出多个发展项目的区域;除了2个已动工的过渡性房屋项目,上月再多1宗发展申请获政府原则性同意,预计为该区先后增加逾2500及4500人口。部分当区居民认为汀角路早已饱和,项目落成会令道路不胜负荷。有专家直言,过去有交通影响评估指,相关路段有足够承载力,但数据未能完全反映实况,如汀角路实际上没有分支、途中集合不同村落的车流等,故建议除了短期增加公共交通班次,长远更要考虑塑造船湾生活圈,分散大埔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房屋发展要平衡新旧居民的利益,不少大埔船湾居民却为该区的未来发展感到苦恼,皆因位于黄鱼滩的过渡性房屋项目「乐善村」将于今年第1季落成入伙,正动工的另一项目「善楼」,亦预计在今年第2季竣工,届时共约有2570名住户迁入(见表)。
居民等车须「灵活变动」

记者在早上繁忙时间前往黄鱼滩一带视察,离「乐善村」最近的巴士站是「大埔三门仔路」,接近8时仍有10馀人正候车出市区。排首位的李先生指,上午8时后要15至20分钟才有一班巴士,而大部分出市中心的小巴,早在到达黄鱼滩前已满座,「(大美督)入面太多人等车,小巴来到都满座或只馀下2至3个座位,已走了2班车。」他指,邻近的詹屋村、沙栏村和李屋村,均依赖该车站候车出市区,「其实(该区)好大范围都靠这个车站,或者要多走5分钟到下一站,项目入伙后的交通负荷应该好大。」

另一候车市民坦言,等车要「灵活变动」,大家都有共识先排小巴队,若然轮候期间有巴士就会一同「转阵」上车,实行「一条队排两种车」。她指,每逢周末都有许多人到龙尾滩或大美督游玩,汀角路已经十分繁忙,故相关发展对原居民有一定影响。

上述两个过渡性房屋的营运年期为5年,预计约于2028年完成任务拆卸,惟发展项目接踵而来。发展局于上月公布多3宗土地共享先导计划申请获原则性同意,其中1宗选址正位于大埔露辉路及汀角路。翻查文件,2个路段会分别兴建私人房屋及公营房屋,预计合共可提供近4600人居住,后者部分土地暂定于2027年开展平整工程。

参考大埔区议会文件,房屋局曾表示会「适时引入新服务或加强现有服务」以疏导交通。本报向运输署和房屋局查询后,获后者综合回覆指,「乐善村」现已进入最后的验收阶段,由于需按水务署的要求重复进行消防供水水质检测,项目预计最快可于今个月开始陆续安排入伙;至于「善楼」工程正按原定时间表推展,预计可于今年第2季落成启用。

然而,现时只有小巴营办商「进智公交」落实接到入伙日期通知后,开始行驶新路线20G,在早上繁忙时间加开3辆小巴由黄鱼滩出发,接载村民到大埔墟铁路站。

多位交通专家直言,不少发展项目展开前会作交通影响评估,但数字往往未能反映实况。交通规划师梁健思指,汀角路后段的两线双程路,双向加起来的交通承载力约可容纳1700车次,现时车流量仅占当中60%至70%,数字上看起来足够应对日后发展。

「公共运输研究组」主席韩家谟也说,如按人口比例计算车流量,4个项目加起来每小时约多400至500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市区,大概只相当于20至30辆车,「看起来只有好少人,某程度上解释到为何政府只加开一条小巴线就算数。」
专家:交通意外容易「塞死」

不过,梁健思直言,数据未有考量汀角路没有「分支」、途中集合不同村落的车流等因素,而路段唯一出入口邻近大埔工业邨,评估或未有顾及该处大型车辆进出所造成的延误,「工程计算未必能够完全反映问题。」

参考运输署在「交通统计年报互动网站」上公布的数值,大贵街至大美督汀角路路段的「年平均每日交通流量」为28760架次,韩家谟直言属「理想」水平,因为相近路段理应可承受约3.5万至4万架次的流量。但他指,现时发展侧重大埔乡郊,大埔市中心的道路或会超出负荷,「所有线道终点都是去大埔市中心,是大埔墟站瘫痪而非汀角路。」

根据2021年人口普查,船湾选区有逾2.2万人居住,4个项目加起来相等于增加逾30%人口。梁健思从居民角度出发,认为新增项目会对现有的交通服务加压,「现时15分钟一班车,是否足够应对日后需求?」他续说,其中一个土地共享计划为私人发展项目,或会增加私家车流量,即使现时汀角路的交通承载力仍未饱和,路段令船湾「自成一角」,一旦有交通意外便可致整个区域「塞死」,已非单纯增加巴士或小巴班次能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房屋局指,已按照「乐善村」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估建议,扩展近比华利山别墅的巴士停车处,专责小组亦会继续跟进汀角路近凤园路交界处正在进行的优化工程。有不愿具名的专家指,针对土地共享计划,相关路口改善工程需时或以年计算,日后要留意由哪些部门跟进,以及工程时间表是否能赶及在屋苑落成前完成,否则也只是空谈。
增公共交通班次只能救急

韩家谟认为,发展乡郊前要做好事前准备,随着船湾越来越多发展,相关部门也要尽早作出长远规划,「现时发展集中三门仔至汀角一带,未来会否延伸至大美督?沿途一直加上去怎样应对?」他指,只靠小巴、巴士加班只是「急救」,「它们未必有能力加班,如果发展逼近工业邨,邨内或许又要作出相应调节。」

针对道路容量,他认为相关部门要考虑建设居民的「生活圈」,例如在汀角沿路开设邮局、社区中心等,更可鼓励银行等私人企业加开分行,以消化部分社区基本服务,「如果日后居民仍然要出市中心才能解决日常所需,就无法疏导问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