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人语|从「抢药潮」到香港医疗科技产业化

2023-01-07 00:00

基本的止痛退烧药需求甚大。
基本的止痛退烧药需求甚大。

这是本栏踏入二○二三年首篇,借此感谢所有读者和朋友过去的支持,也预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近日本港瞩目现象是抢购退烧药,某著名品牌止痛退烧药全港售罄,据讲农历新年后才有货,一月八日通关后,退烧、止泻等药物的需求料更大,港府近年大力推动科技产业化、「再工业化」,或可由基础药物如退烧止痛药的制造开始。

三年疫情,部分式微的制造业似有了生机,口罩就是一例,由疫情初期的极度短缺,价格飙升至二百五十元一盒,网上讨论如何蒸口罩重用,但很快就有工厂转型生产口罩,不少本地生产的口罩面世,可见港人的灵活,制药较制造口罩复杂,但事实上香港也有不少医疗用品及药物制造企业,可说已具一定的生产基础,根据衞生署资料,香港有二十二家注册制药公司,主要生产保健品及中成药。

西药的基础药物如扑热息痛、抗生素、胰岛素等,生产制造技术并不复杂,要发展西药制造,香港不难做到,只是一直以来依赖进口,行业也就没有发展起来 ; 但西药制造其实可作为较高端的制造业,吸收不少人才,成为年轻人就业出路之一。邻近的新加坡,制药业就是支柱工业,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约百分之五,仅次电子产品,是第二大制造业类别,香港也买到新加坡制造的药膏或简单药物。

事实上,疫情令本港医疗科技产业化有进展,如机械人,已由实验室走到市场,在商场负起消毒任务,及在餐厅送餐,也就是说已有厂房生产,渐渐形成行业。

基础药物制造可以是高端及专利药物研发根基,本世纪初,内地制药仍多是中成药,上市药企以制造维生素C、中成药为主,到了今天,药企百花齐放,已成功研发和生产不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症的药物,整个行业大不相同,基础药物制造可能是医疗科技产业化重要一步。

最大的问题,相信是这类药品未必利润丰厚,市场竞争也激烈,中国、印度都是基础药和原料药的生产大国,本港土地、工资成本高,港府可考虑在政策上扶助,如无偿或以优惠条件批地,这并非资助某些行业,而是作为发展创新科技的一部分。 

医疗科技一直是香港创科的优势领域,香港拥有深厚的生物科技科研基础,更是全球首地,临牀测试数据同时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和欧洲药物监管局等单位认可作药物注册用途,只是单单欠了产业化,未发展为有规模的产业,谈及「再工业化」,一般都会想到尖端的晶片、生物科技等,但基本药物的制造,亦有其角色。

过去几年,中国与西方关系紧张,展望今年,不见得会大改善,制裁、禁运等难保不会出现,无论如何,逆全球化已成趋势,对香港不利,港府的创科蓝图,宜包括民生救命药。
郑锦钟
香港太平绅士协会副会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