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清零不动摇官媒:可持续须坚持

2022-10-12 00:00

上海经历两个月「封城」,二千五百万居民足不出户。
上海经历两个月「封城」,二千五百万居民足不出户。

(星岛日报报道)新冠疫情爆发已近三年,中国以「动态清零」策略打赢上半场疫战,成为死亡率最低、经济复苏最快的国家。然而,防疫成本正在日益显现,反覆封控不仅冲击经济发展和外资信心,也正在考验民众的耐性。二十大前夕,官媒《人民日报》连续两天刊文,强调「动态清零」不动摇,「可持续且必须坚持」。分析认为,为免冲击医疗系统,「动态清零」政策在党代会后不会立即转向,也不宜过高期望放宽防疫,预料今年不会全面取消入境限制。本报中国组

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成为二○二○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然而,随Omicron成为全球主流毒株,内地疫情反弹的次数愈来愈多、范围愈来愈大,防疫成本正在日益显现。据内媒统计,九月初有三十三个城市因疫情实施「静态管理」,超过六千五百万人受影响。相比之下,国外「打针」之后逐步放开社交限制,恢复经济往来。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金冬雁对本报分析:「Omicron病毒传播速度快,加上许多患者是无症状感染,具有隐蔽性,很多时候是防不胜防,你扑熄了这处,第二个地方又爆,根本上是疲于奔命。」

动辄数周甚至逾月的静态封控、大规模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引发不少乱象。不久前贵阳隔离转运大巴发生车祸,更夺走二十七条人命。次生灾害,正在考验民众对防疫的容忍限度。

疫情冲击下,内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作为中国经济重镇的上海停摆近两个月,亦影响外资运营及投资信心,外界普遍预测今年百分之五点五的GDP增长目标无法完成。

中国会否因应内外形势调整目前的防疫政策,成为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六月底,中国缩短入境隔离检疫期,由原先「十四天集中隔离医学监察加七天居家健康监测」改为「7+3」。

国家主席习近平九月中旬访问中亚,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首次出国访问。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等中央高层均恢复外访,这些象似乎都在释出放宽防疫的积极讯号。

金冬雁教授对本报表示,「动态清零」政策已被证明难以持续,世界很多地方都经过疫情大爆发,包括封锁边界两年多的北韩,因此内地也不能独善其身。他强调,放弃「动态清零」并不等于「躺平」、「甚么都不做」,而是相应地发展出全套应对方案。

然而,防疫演变到今天,已不仅是科学问题。中共二十大前夕,官方不容许出现疫情反弹。习近平六月份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如果算总帐,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他在七月底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强调「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帐」。

「从政治看算政治帐」

那么二十大后防疫政策会有所放宽吗?因疫情停办两年的北京马拉松近日宣布,将在二十大结束后的十一月六日复办,参赛规模三万人,这是继二月冬季奥运会后,北京再度举办大型体育活动。杭州也将在十一月复办马拉松,深圳明年四月将举行女子冰球世锦赛,民众期盼这是内地「复常」的第一步。

不过,央媒《人民日报》前天和昨天连续两天发表署名「仲音」评论称,疫情大考仍在继续,要深刻认识到「动态清零」可持续而且必须坚持。文章称,中国六十岁及以上人口达二点六七亿,如果选择「躺平」,所带来的公共生风险难以估量。

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金融分析师徐春分析,文章继续强调「动态清零」,「毫不动摇」四个字铿锵有力,「作为投资者,我们还心存侥幸认定二十大后全面放开疫情防控吗?」

济容投资首席执行官刘沁东说,关于二十大会过后中国防疫政策迅速转变的期望可能过高。虽然二十大可能会消除一些政治不确定性,但还不能预测政策走向如何,只能静观其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认为,由于二十大后就将进入秋冬流感高发季节,预计「动态清零」政策不会立即转向,今年也不会全面取消入境限制,否则难以应对短期内病例激增对医疗系统和社会的冲击。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