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盼《施政报告》出招加快造地兴建公营房屋

2022-09-05 00:00

多年来,供给房委会兴建公营房屋的土地不足,而且不少土地只能建造一幢楼宇。房屋署很努力地在困难重重的小块土地上克服环境上困难,仍然追不上需求,平均轮候公共房屋的时间不断上升。
有建议把层数比较少的旧屋邨重建成四十多层高的公屋,为此,就先要觅地建房屋迁置现有居民才可以把旧楼拆卸重建。以一五年《施政报告》提出重建香港岛的华富邨为例,房屋署在邨外寻找土地、更改规划成可以兴建公屋用地、还得解决邻近居民的反对,到二二年头才取得更改土地规划批准,可以安置旧屋邨的居民,清拆旧屋邨,重建新的公屋,过程漫长。其实现在公营房屋短缺,除非旧屋邨有结构性问题,或维修成本太高,才考虑重建旧屋邨。

新技术和不同模式 加快建屋

在加快兴建公营房屋速度上,应用组装合成方法(MiC),可以加快每幢四十层高公营房屋的建成。不过应用MiC亦有掣肘。因为组件体制大,要有合适的运输路綫和足够的储存地方才可以有成效地应用。香港没有大片土地用作制造组件,一般是利用珠江口城市制造,然后水运来港安装。在靠海地盘使用比较合适,因为可以在地盘旁建临时码头,把组件直接从海运上地盘。至于那些夹在两路交接口的地盘,或只能够兴建一幢公屋的小块地盘,施工时甚具挑战。 
除了在兴建方法考虑外,在工程合约方面也可以加快速度,比如使用设计与建造合并合约,让部分设计完成便开始施工,而不需要等全部设计完成才招标。另外可以把地基和上盖以同一份合约招标,让同一承建商把先完成的地基部分开始建上盖。
我们支持应用新技术,利用创新建造方法(例如建筑信息模拟)和使用不同的设计与建造合约模式因应地盘环境以提升建屋速度。不过,提供充足土地,一直是归根结柢解决兴建公营房屋的老大议题。
在增加土地供应方面,工程界社促会一直支持以多管齐下的方式来增加供应。其中以填海造地,最能提供比较大片土地作整体规划。我们支持「明日大屿」方案,在中部水域填海造地,不但可以提供土地兴建公营房屋,还可以提供土地作迁置旧区居民,重建旧区内有潜在结构危险、衞生环境恶劣和消防设备不足的楼宇。同时在兴建连接新填海土地时,也可以为新界西北提供多一条通道,把交通带到香港岛而不需要穿过九龙半岛。填海造地能够提供比较大片土地作使用,但需要时间把新土地巩固,所以我们建议政府尽早开展相关的研究、规划、设计和施工,让「明日大屿」成为「早日大屿」。

多管齐下 拓棕地与郊野边陲

至于新界西部的棕地比较多,但位置零散,夹在村落邻近,而且多是正在运作中的厂房或仓库,在收回棕地时,政府需要提供土地给作业者,却并不容易。十年前构思在屯门西部填海造地,把棕地上的作业集中迁置到这新填海土地,然后把零散的棕地与邻近地方一并规划以腾出土地兴建房屋,期望项目早日上马,配合发展「北部都会区」,提供土地作创科和经济活动,提升香港竞争力。
同时,我们认同发展一些绿化地带和郊野公园边陲地方,因为这些地方一般临近现有的基建设施,需要土地平整工作比较少,只需更改规划便可用作兴建公营房屋和社福设施(如安老护老院舍)。
在土地规划方面,我们一直倡议把现行的三轮公众谘询或公众参与活动,改为一轮。因为从过往经验,市民在三轮谘询活动中所表达的意见差别不大。至于专业方面的意见,可以在城市规划委员会、环境谘询委员会、或交通谘询委员会等场合发表。缩短公众谘询次数并没有减去市民表达意见的机会,反能加快规划时间。另外,我们欣悉环境保护署成立一个生态观察基准资料库供业界分享,让制作项目环境评估时使用,不需要每次制作项目环境评估时,要单独制作四季的生态观察基准,可以缩短制作项目环境评估所需时间,减省土地规划时间。
加快造地不单可以加快增加土地兴建公营房屋,更可以配合香港经济发展需求,希望特区政府能多管齐下,增加土地供应。此外,我们一直强调「基建先行」的必要性,其中运输基建尤为重要,希望政府能筹划完善基建配套,推动相关的铁路和主要干道基建落实,让市民入住新发展区和新屋邨时有足够的交通和公用设施使用,不致沦为开荒牛。
李炳权 工程师太平绅士 工程界社促会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