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中秋节夜拜月光 芋仔菱角寓意佳

2022-09-05 00:00

七十年代,家长携同子女于中秋夜到海洋公园赏月和玩灯笼庆祝。
七十年代,家长携同子女于中秋夜到海洋公园赏月和玩灯笼庆祝。

中秋节,天上月亮圆,地上人团圆,是华人十分重视的传统节日,其节庆风俗也各具地方特色。明清以来,各地方志均有记载中秋习俗,以广东地区为例,广府和潮汕的风俗也略有差异。

现今香港,中秋前(农历八月初一后)亲友间会互赠月饼和水果,若家中有供奉祖先的神台,亲戚送的礼品会先供奉给祖先。中秋节当晚会赏月,古时又称「玩月」,其实赏月不止是月下对酌,更重要的是「拜月光」。晚饭后,待月亮升起,在能望见月亮的天台、露台或窗边,摆起桌子,放置香炉、香烛和衣纸,准备月饼、水煮芋仔和菱角、时令水果(如碌柚、杨桃、柿)等祭品。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故拜月光一般由妇女主持,点烛上香,向月光神祈求庇佑,再焚烧衣纸,其后家人分食祭品。笔者小时候在船上生活,拜月光便直接在甲板(水上人称作「卜面」)进行。

明清以来,各地方志均有记载中秋习俗,其中有不少有趣的记载。明嘉靖《广东通志稿》:「中秋具酒、熟芋,招邀赏月,或以面作团圆饼以相馈,或煮天南星剥食曰剥鬼皮。」芋头属天南星科。清乾隆《澄海县志》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士庶家以月饼相馈。」中秋送礼赠月饼的传统,自明清以来,间而不断。昔日香港的饼店酒家亦推出「月饼会」,方便基层人士以月供方式预购月饼,反映中秋送月饼的礼俗十分盛行。旧时送礼,一般是出嫁女儿给娘家送、已分家子嗣给父祖辈送、已婚弟妹给已婚兄姐送,以及较亲厚的远亲长辈也会送。今时今日,月饼品种推陈出新,但互赠月饼的风俗却日渐消退。

剥芋惊吓驱赶鬼祟

中秋节庆的竽仔,是未长大的竽头,盛产于中秋前后。广东地区中秋节是以连皮熟芋仔祭月,食用时再剥皮。明清方志多有记此习俗,如明万历《广东通志.潮俗》记「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清康熙《增城县志》记「儿女向月剥熟芋蕉柚,谓之剥疵癞」。这一习俗,潮汕地区谓之「剥鬼皮」,以惊吓驱赶鬼祟;广府地区谓之「剥疵癞」,以驱赶皮肤疾病。香港新界围村方言中,「芋」读作「护」,「芋仔」有「护子」之意,故围村春节祠堂点灯时也会用「芋仔」悬挂在子孙灯下,喻护佑子孙。

另一中秋应节食品——菱角,也是秋天当造。中秋赏月食菱角的习俗,未见于明清广东方志,却载于江南方志。明嘉靖《六合县志》中秋「家具酒淆、菱、芋、豆角、团圆饼等物,候月出拜酹焚楮」;清康熙《含山县志》「用月饼、菱角、茅豆新友馈遗」。由此可见,中秋节食菱角是江南习俗,但未知是否有特别含意。在珠三角地区,菱角已成为中秋应节食品,如○六年广州《新塘村志》记中秋「用月饼、杨桃、柿子、柚子、菱角、芋头等拜月、赏月」。可能旧时广东中秋赏月也有菱角,但没有像剥芋一样具有特别的含意,故未记于旧方志中。由于「菱」与「伶」同音,故坊间有以此祈求孩童精乖伶俐的说法,将来这可能成为此习俗的解释而被记载下来。

从古时以「剥芋」祈求驱赶鬼祟疾病,到今日以「菱角」祈求聪明伶俐,反映精神信仰因医疗衞生和物质生活进步而产生变化。人们或已忘记剥芋的含意,但仍保留了食芋仔的习俗,并为食菱角赋予了新的意思,从而使中秋习俗世代承传。
陈德好博士 香港地方志中心《香港志.文化部类》责任编辑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