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透过「地方营造」提升青年获得感

2022-08-09 00:00

今年五月,立法会「研究政府架构重组方案及相关事宜小组委员会」首次会议中的附件,提及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将会「让青年人按兴趣发挥潜能,增加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加强他们对社区以至香港和国家的归属感」。然而,谘询委员会名额有限,政府仍要思考如何提供更丰富的渠道或平台,让更多青年有效地参与地区的公共事务。笔者认为,透过构建更优质的「地方营造」(Place-making)平台,能够让广大青年将自己的倡议或理念变成现实,感受到自己对社区的实质影响力,并从中收获到获得感和满足感,相信有助于修补社会撕裂、重新凝聚青年的正面建设力量。

地区活动单调 难满足新世代需要

早在○六年,政府就《区议会角色、职能及组成的检讨谘询文件》中,已强调要强化区议会在地区管理方面的职能,及后亦提出「地区问题地区解决;地区机遇、地区掌握」的理念。目前,主要是透过社区参与计画和地区小型工程计画满足地区需要,亦有青年发展计画处理青年相关活动的资助。但上述计画的申请要求明确列明,需要以机构或团体形式参与,换言之,个别居民或居民自行组成团队并不符合申请资格。若居民有意提出地区活动或工程的倡议,均需要透过区议员或地区中已注册的团体支持,才有机会将之付诸实现,可谓困难重重。这导致居民不能够透过上述计画实践对社区的期盼,降低了青少年的社区效能感。至于日常活动中,现时区议会资助的活动,有一部分形式较为单调且单向,亦较缺乏深入的互动和反思,导致地区层面上较缺乏青年愿意积极参与的活动。举例言之,一九年沙田区议会资助的清洁香港填色比赛、二○年北区区议会资助的「有礼守法.北区共融」填色比赛 、二一年北区资助的「尊重包容.和谐共处」北区填色比赛、二一年由油尖旺区议会资助的父亲节填色创作比赛,各种填色比赛似乎未能满足新世代青年的需要和期望。

为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许多国家或地区已长期实践「参与式预算」,让居民有权提出小型工程、政策或活动的建议,并经过居民投票选出,然后在行政机关的支持下实践。过程中,青年的参与亦相当关键,许多工作坊和活动统筹、建议解说、项目宣传都由青年担当关键角色。香港亦有民间团体在彩福邨进行相关试验,团体编撰的个案研究报告,指出超过六成居民因为投选的方案能让社区受惠而参与计画,而计画则成功促进青少年等,许多在传统参与渠道下容易被忽略的居民关心社区事务,甚至成功吸引没有在区议会选举投票的居民参与,可谓提升「地方营造」的一大突破。笔者建议,政府应在现存计画中抽取一部分拨款,整合为「参与式预算计画」,容许居民以参与式预算的方式,以个人或团体单位提出活动或工程建设建议,并在民政事务总署的支援和督导下实行,为居民创造一个平等而公开的参与平台,同时亦能够让居民意识到自己不是被动接受服务的个体,而是主动管理社区事务的主体。正如报告中引述青年义工的感想:「会感到投放心力是有成效的。不止是做,而是看到有结果,而且结果是正面的」,让青年们看见自己能带来实质、可见的改变,是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一大动力。

放手让青年成为活动策划者

至于地区活动方面,笔者认为政府应在区议会资助中拆墙松绑,鼓励青年发挥创意和服务热诚,策划更多元化的活动。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有恒常计画,鼓励同学组队筹办社区服务活动,当中不少都令人眼前一亮。例如「耆乐融融」计画涵盖生命历程体验工作坊、防跌讲座和小游戏等,让参加者反思「年老」,并消除参加者对长者既定印象;「心历耆境」计画则涵盖认知能力训练、自理能力训练和探访送暖活动,让参加者与患有认知障碍症的老人共同制作防走失牌,真切体验他们的生活困境。这些活动切入的角度、进行的形式都各有不同,无论是参与的同学,还是接受服务的长者,均能有深入的体会和反思。政府应更信任青年的力量,提升青年在各区义工服务的角色,从过去主要是前綫执行,上升到统筹和策划的层次,让青年意识到自己不但能成为参与者,更可成为统筹者、领导者,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提振青年的社区效能感。笔者建议,政府可参考上述的模式,在区议会设立「小型青年活动资助计画」,专门资助预计开支少于三万元、并非已注册机构主办、主要营运成员以在学青年为主的活动,可望在短时间内鼓励一批形式新颖、内容具深度的青年活动。政府亦可优化各区青年活动委员会的定位,透过该委员会推出活动策划、项目统筹、财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坊,以及协助计画联系各方赞助或支持等资源,甚至担任计画申请团队的顾问,为有心服务社区的青年提供更全面的支援。
何子煜
政贤力量青年时事评论员
《民间施政报告》起草委员会「良政善治及政府效能」小组学生统筹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