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香港发挥所长 回应国家需要

2022-04-11 00:00

七十年代文革结束后,中国重启踏实兴国之路,进行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初,面对九七前途问题,予香港走出宿命之历史契机,我和「汇点」友辈,欲为香港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出力。

汇点曾与上海研究机构合办沪港经济合作研讨会,较早认定双城的特殊关系。一九九一年访问上海市政府机关,那时正值浦东开发之初,陆家嘴仍是烂地一片,我们笑谈购买小块土地,若真的这样做,后来的回报肯定不得了。战前沪港关系密切,上海乃中国最时髦开放的城市,誉为东方巴黎。如果不是经历反右及文革等政治运动,上海不会失去应有光辉。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向香港取经,例如证券交易所、土地住房改革等。记得曾与上海市住房管理机关干部交流,分享香港公共房屋经验,散会前领导干部笑说:「你们在香港做的,很好,我们大抵亦知道;不过,上海有本身难处,不易按香港方式去做,就算你们坐我的位置,也会举步维艰。」

他更说,上海是国家的大儿子,有七分之一收入上缴国家,改革上落后于广东。按他比喻,广东是全国改革尖兵,全靠敢闯。上海(当时)要等中央发话,中央未说可做,就不敢干;广东则相反,中央未说不,就放手去做,直至中央叫停。广东改革之风,很有那时香港的Can do(搞掂)精神,一切唯实、「少讲耶稣」。

中央设几个经济特区,以促进全国改革开放,其一选在深圳,因毗邻香港,享地缘优势。早期全赖港商令深圳发展起来,后来深圳特区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肯搏敢试的青年人才。

八十年代,尽管港人为九七前途忐忑不安,但那时香港处于中国改革的显要位置,内地开始视香港为现代文明、国际惯例的标志,代表速度和质素。香港的电影、电视剧集和流行歌曲,风靡全国。曾有一句顺口溜:「全国学广东,广东学深圳,深圳学香港」,港式粤语乃经济语言,因不少港商不善于普通话。

因我专注公共行政和公务员制度的研究,八十年代后期多次到内地讲解香港和西方的文官制度。有一次为广东地方人事干部演讲,完毕后闲聊,一位大概六十多岁的干部跟我说,「你介绍的文官制度,有很多地方的确值得我们借镜,可是不易啊,因为上面的老头们比较保守」,他指的老头恐怕年纪更大,因那时内地尚未设立退休制。

上述点滴乃当时内地国情一个侧影。从来改革非直綫之路,当中充满曲折反覆,而一个国家的大改革,更非由一张白纸出发,须于既有现实中求变。故此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今天成果,得来不易。上海和深圳的实力,跟九十年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很多方面超越香港。

出任运输及房屋局局长期间(二○一二至一七),我深深体会到香港作为全球联通的区域枢纽、中国最开放的国际化都会,以及国家南大门的战略地位。任内致力保持香港蓝色经济的实力,推展机场三跑道系统、港珠澳大桥、高铁及「一地两检」安排,强化香港作为航运服务和融资中心的地位。与中央部委及粤深官员互动,分秒必争,记得赴京与国家民航总局局长磋商三跑,就于他开会回来在午膳中进行,得到其全力支持。

中国综合国力已大幅提升,但仍须深化改革。在这个过程中,香港会有新角色,以其所长回应国家所需,但前提是摆脱近年的虚浮和内耗。
张炳良
香港教育大学公共行政学研究讲座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学部兼任教授
香港特区运输及房屋局前局长(2012-17)
《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审稿专家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