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二十四节气与香港风俗文化

2022-03-21 00:00

举世瞩目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月四日在北京开幕。按中国历法,当天是壬寅年正月初四,又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表示春天正式开始。北京冬奥会的开幕,便以二十四节气的倒数形式拉开了幔幕,向世界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 

中国以农立国,由二十四节气组成的时间知识体系,有效地指导百姓农耕事宜,是立国之本。黄河流域的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已大量种植粟和黍,长江流域的先民,更早于一万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根据考古发现,我们知道古人以观测日出来确定季节,其观测结果与二十四节气有多处脗合。 

汉代太史公司马迁曾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支配着中国百姓的作息和生活,在全国各地更形成不同的风俗。正因如此,由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在一六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一项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文化也一直在香港传承和实践。现存香港新界的大小宗族,仍然保留春秋二祭的传统,每年二十四节气到了春分和秋分左右,族人便会在祠堂举行传统的春祭和秋祭,祭祀后分猪肉或烧肉;到了清明或重阳前后,又会齐集到太公祖坟前拜祭,祭祖后好些宗族还会把三牲祭品就地生火煮成盆菜,族人围在太公坟前共享,称为「食山头」;也有部分宗族把传统的秋分秋祭,改以重阳祭祖为秋祭,别具地方特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香港特区政府于一七年,把「宗族春秋二祭」和「食盆」两项宗族传统活动,列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春分之前的节气是惊蛰,代表春雷频生,惊醒了蛰居动物的冬眠,大地生机焕发,蛇虫鼠蚁开始活动。香港的惊蛰融合了祭白虎和打小人的习俗,已于一四年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了。 

春分之后的节气是清明,香港各处坟场都挤满拜祭先人的孝子贤孙。清明节习俗,也是香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由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衍生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香港人也不例外。 
 

由团结香港基金牵头成立的「香港地方志中心」,现正全面投入编修《香港志》,全书六十四卷,其中的《民俗卷》会有一章专门记述香港的传统节日。香港传承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风俗和文化,及其衍生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将会收入《民俗卷》之中。 
邹兴华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副教授
香港地方志中心编审委员会委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