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逆境后的人口政策规划

2022-03-21 00:00

过去两年,移民成了城中热话,而近日疫情严峻,部分企业将管理团队撤离香港,亦令人关心本港未来的人口变化。虽然短暂的人口增减,未必会对社会构成太大冲击,但香港长年面对着种种人口挑战,即使逆境过去,仍须合适的人口政策处理。
人口增速减慢 人口构成更需注视

首先,在二一年的前五年内,香港人口平均每年仅增长百分之零点二,是一九九一年以来最低的数字。人口增速减慢,一些人可能联想到一九年社会动荡后出现的移民潮,或是境外人士因本地的防疫政策难以来港。但根据政府早年的推算,即使没有这些近因,此等状况早晚都会发生。政府统计处在一五年已推算本港人口将在四三年达到顶峰,然后逐渐回落;在二○年更将预计人口顶峰出现的年分,推前两年至四一年。

人口增减备受关注,某程度因其往往会与一地经济的兴衰相提并论。不过,学术文献对两者的关系其实鲜有共识,智经过去就香港人口政策进行的研究,也认为没有理想的人口数字,真正需要正视的,是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萎缩、低生育率、高抚养率,以及高技术人才流失等问题。

以人口老龄化为例,本港长者人口在二一年已达到一百四十五万,较一六年的一百一十六万大增四分之一,其占本地人口的比例,也由一六年的百分之十六点六,增至二一年的百分之二十点五。
新生代难补劳动力缺口

由于六十五岁后离开职场的现象在香港相当普遍,上述趋势令人担心本港长远将缺乏人手从事经济活动。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香港劳动人口已由一六年的三百六十三万,轻微减少至去年的三百六十二万。令人懊恼的是,劳动人口下滑的趋势,不太可能靠新生代投身职场解决。香港的生育率已长年处于低水平,去年更继二○年后再创历史新低。当长者人口比例处于升浪,生育数字又持续低企,护老、育儿的挑战亦会日益严峻。长此下去,社会恐怕也会不胜负荷。
为潜在劳动人口提供进修机会

目下疫情严峻,或会导致职位流失,短期内掩盖劳动市场供不应求的危机。不过疫情总会过去,难题早晚要应对,例如透过政府持续投放资源,为潜在劳动人口提供进修机会。毕竟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助提高工作能力及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在最新的《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将「持续进修基金」的资助上限,由每人二万元增加至二点五万元,并撤销申请者的年龄上限,额外惠及七十六万人,便值得肯定。

事实上,纵然近年六十五岁及以上的劳动人口参与率有所回升,但仍只徘徊在一成二左右,远低于整体数字(约六成)。他们当中,固然有人已「搵够上岸」,又或因种种牵绊而未能重投人力市场,但相信也不乏有心有力之人。社会应协助他们发热发亮,为香港劳动市场注入动力。

除了年长人士,已婚女性的劳动市场潜力也有待进一步发掘。在一六年,香港约有七十七万名三十至六十四岁的非在职女性,其中近百分之五十八点九为家务料理者。这些非在职女性学历不低,有百分之六十五点九最少完成中学教育,只要有足够的支援,例如家庭友善措施,相信不少都愿意投身职场。
雇员友善措施  助已婚女性照顾家庭

在疫情期间,大量孩童长留在家,无法找外人代为照顾,更凸显幼儿服务的需要。这种不幸,也是一次契机,让雇主思考如何作出弹性工作安排,在确保企业营运顺畅的同时,让员工兼顾家庭需要,这亦有助企业在疫情过后应付长远的人力需求。

谈到长远人力需求,不得不提人才外流。香港的外来人口向来流失率高,在港多数只作短暂居留,即使没有近年的突变,香港也需要提升挽留和吸引人才的能力。跨境规划,是其中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推跨境人口政策规划

本港与内地在经济及人口的连系愈见频繁,加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推动,区内融合乃大势所趋。不论是香港或是内地人,已有相当人数跨境投身于另一边的劳动市场。区内政府如何利用这些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应对当中的难题,值得探讨。
引外国经验为戒 减社会冲击

毕竟开放边境,促进人员流动,虽然有利经济发展,但始终会引起原居地民众的疑虑,这在欧美的高收入国家已不乏例子。不难设想,这种社会现象也会发生在加速融合的大湾区。区内政府有必要进行跨地域的人口政策规划,在加速人才流动的同时,避免造成社会冲击。

逆境之下,难免人心惶惶,聚焦于当前危机。但在克服眼前难题的同时,也要为未来作长远打算,让社会能早日走出阴霾,重新上路。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