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中港影视互动与国家改革开放

2022-02-28 00:00

小时候是电视迷,特别爱看电视剧。当时,中国历史教科书有关当代中国历史的内容很少,又没有互联网;我就是从看电视开始认识祖国,最有印象的是丽的电视的《大地恩情》,我从中得知当时广东农村生活条件的困乏、北京的生活印象,当然也包括宏观的革命历史观。回想当年,香港的影视业对于加深外界认识国家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中港两地人民的生活面貌,有莫大的桥梁作用。

不得不提的是国家改革开放后,一九七九年文化部电影局成立了中国电影合作制作公司,颁布了新规定,鼓励香港电影人北上拍摄电影。我就是看了一九八二年在河南拍摄的《少林寺》,对中国文化愈来愈感兴趣。一年后,又在无綫电视看到《射雕英雄传》里华山论剑的一幕。结果,我就在中学二年级跟我的三哥坐硬卧通宵火车第一次闯进中原,徒步上嵩山少林寺和华山的南峰。当然,有一个毕生难忘的经历,因为看过卢海鹏演包青天的《铁面包公》,顺道去河南的开封府,岂料发高烧,需要到人民医院留医。留院期间,得到驻院医生和护士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时作为一个不懂普通话的年轻小伙子,产生了中国人血浓于水的感觉。
80年代影视产业在内地掀热潮

香港人比较幸运,除了透过影视作品了解国家情况,也会有亲身回乡的经历。不过,改革开放初期,内地民众来港的机会较少,一般只能靠港人带回乡的卡式录音带听香港粤语流行曲,才可感受到一点香港的衣香鬓影。一九七九年可算是一个突破,丽的电视和无綫电视分别在广州举办新春贺岁活动,广州人才可现场看到香港明星的表演。到一九八○年代,各省市电视台进一步开放,纷纷引进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上海滩》、《流氓大亨》等。当时我回乡探亲,茶馀饭后都是跟亲戚谈论节目内容。可以说,对于内地普罗大众,香港的娱乐产业一直承担着促进中港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这种微妙的关系大概一直维持到二○○○年代初。到二○○五之后,基本上各省市电视台已经发展成熟,引进港剧愈来愈少,随着中港交流频繁,影视业作为文化交流的角色也有改变。

美国读书回港,为满足自己多年希望认识祖国的愿望,亲身到北京展开了我的流行文化产业研究。当时普通话还是一般,记得到中央电视台旧址参观,一位前辈用广东话跟我讲解,访问中知道二○○○年后不少香港传媒人已经到内地发展。后来,无论在影视产业,以至流行音乐和动漫界,陆续在不同单位认识不同的香港人,他们都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推动内地娱乐产业继续茁壮成长。在一次在广州的行业论坛,我旁边的讲者突然以广东话跟我对谈,原来当时创造《喜羊羊》动漫的也是个香港人!现在,中港合拍电影,不止是内地和香港的重要娱乐,也成为海外华人的精神食粮。
冯应谦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
《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审稿专家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