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论坛|碳金融、碳经济、碳交易,香港为何要加速碳转型?

2022-01-14 00:0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于去年底落幕,一百九十七个国家达成了一份名为《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的联合公报。在COP26里有很多关键字,例如「燃煤逐渐减少」和「气候基金翻倍」等,但我认为影响最深远、认识最广泛、贡献最深刻的,是《巴黎协定》第六条关于碳交易的市场和非市场性规则,各国终于达成共识。这项条款的共识,将会释放数万亿美元用于保护森林、建设可再生能源设施和其他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推进《巴黎协定》全面实施。

碳市场渐成主流

目前已经有约一百二十个国家在其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将采用碳市场作为实现NDC的手段之一,而碳市场建设有助各国降低成本,吸引发展中国家对创新清洁技术的投资并加速减排,从而产生了双边碳交易。从这个角度来看,格拉斯哥会议将为碳减排双边交易,以及联合国监管市场中排放交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利环境。据悉,印尼林业与环境部长于气候峰会后就宣布增加林业及土地利用,并发布了碳经济价值的总统令及衍生规则,预计将有更多国家采取相关措施。

国际碳市场建设一片蓝海,全球碳市场运行范围不断扩大,也得益于各国进一步明确的气候政策,碳市场已逐渐成为更多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要工具。欧盟碳市场(EU ETS)作为全球启动最早的碳市场,同时也是欧盟实现其二○三○年减排五成五、二○五○年达成气候中和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一直受到全球高度关注。欧盟碳价于去年十二月一度上涨至每吨超过九十欧罗,是自欧盟碳市场二○○五年一月开始运行以来首次突破九十欧罗。这极具诱惑力的交易价格,为全球碳金融碳交易的发展注入了强心针。

近年,中国碳市场发展迅速,自去年七月十六日正式启动上綫交易以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达一点七九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七十六亿元人民币。虽然在规模上实现了突破,但在国际上距离欧盟碳交易体系交易额的二千一百亿欧罗,仍存在不少差距。内地「碳金融」的概念起步于二○一六年,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缺乏全面的认识。在国家主导下,目前内地碳试点市场虽然平稳地运行多年,各试点市场对碳金融均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但交易产品仍以碳现货为主,品种较为单一,产品创新仍然不足,而碳市场风险控制体系亦较为薄弱。当中部分试点虽然推出了碳基金、碳质押、碳回购、碳远期等碳金融工具,但碳市场衍生品合约种类很少,专业化程度不足。

碳交易覆盖的行业愈趋广泛,林业、海洋、土壤碳汇产品也在逐渐被开发,并纳入到碳交易体系中。因此,长远必须大力推进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与绿色低碳金融的连结与耦合,通过大资料、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建立低碳企业专案资料库与资讯共用平台,实现金融单位与相关企业、专案的精准对接。市场则需要积极跟进国家政策、国际趋势,进一步激发自身活力,稳步发展全国碳市场,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港府应设「绿色金融专员」

为追赶「绿色大潮」,香港政府应把握内地发展机遇,推动香港碳交易市场特别是自愿性市场的发展,并探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碳市场融合,让企业承担气候变化的环境成本,推动企业低碳转型。政府须要设立「绿色金融专员」职位,统筹及监督香港绿色金融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必须投放更多资源加强「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教育,培育绿色金融人才,推动香港发展成亚太地区绿色金融的重要枢纽。

叶广涛 

香港地球之友副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