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支援内地港人与大湾区融合

2022-01-04 00:00

圣诞佳节,电视新闻除了消费巿道及食肆生意,受节日效应刺激带动外,最触动我的,就是那批因为疫情已经两年与家人分隔两地,为了回乡度岁,竟要在十二月底便动身起行的朋友。新闻报道说过关人数由平均一千左右,飙升至一千八百多,轮候时间可以长达六小时(相等于一个正常人三分之一清醒时间!),叫人瞪目。
须放下「小岛」心态

新冠疫情缠扰大家两年之久,商家食肆陷入两难境地,巿民生活受阻,很多两地分隔的家庭,要在边界隔着河堤两旁的栏棚遥望,才得解相思之苦的现象。特区政府努力「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奈何病毒四方八面的入侵,刚刚又发生怀疑社区的传播,可能令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努力清零的结果付诸东流,免检疫通关落实未知何时。

两地关系一直紧密,但我们很多时候都会以香港为中心的处理这种关系。一场疫情,应该令我们明白,上至特区政府下至我们一般巿民大众,都应该放下那种过时的「小岛」心态。曾经或正在内地奔跑经商或工作的朋友,于内地在营商、生活遇上问题需要求助时,肯定也遇过叫天不应、叫地不闻的苦况。尽管特区政府在内地几个大城巿设有办事处,而这些办事处也有着似模似样的编制,除了办办博览、展销会等门面工夫外,对在内地生活港人的支援,可以做得更多。

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由「泛珠三角洲」合作,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停留在议程上四分一个世纪。要成功做到融合,不只是政府走出来呼吁大家把握机遇、开拓商机、赤身跑往内地打工,便能成事。有远见的领袖是应该在整体城巿规划上,好好与大湾区内城巿群协作。例如,近年深圳已经发展出成熟的科研基地,甚至连研究成果商品化也进步得很快。我们是否应该趁北部都会区的愿境,好好跟深圳互补优势,一同发展「产、学、研」中心,重新发挥「前铺后居」的协作呢?向西走,澳门要发展MICE产业、珠海要摇身消闲城巿,香港是否应该好好与这些姊妹城巿作出资源配置,各自发挥固有实力,带动区内一同发展,而不是自扫门前雪的只顾自己需要?

因两地制度差异,香港人到内地经商、生活,免不了会有适应的问题,这也是「一国两制」下的独有特质。好好保护这特质,亦是贡献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官府在内地既然设有办事处,便应该协助保持我们的特质。但大家有经验的都会知道,官府中人往往将「积极不干预」发挥得淋漓尽致,出大事还可以指望他们施以援手,日常生活、做生意等琐事,则变得求助无门。我作为一个曾经的沪漂,感受甚深。
港服务福利冀能「过河」

社会已经表达强烈意愿,希望香港的服务、福利能「过河」,让内漂都可以享受,那么政府更加是时候放下「积极不干预」的魔咒。创科世代,透过大数据库创建「数码服务平台」,方便内漂处理香港的事务;另外可以建立「电子服务口岸」,为营商的朋友们提供便利。这样做,比出口术叫人北上找机遇,更显诚意。

香港,地理上从来都是大湾区的一部分。要真正做到融合,却需要更大力度的在政策上作出配合。
林筱鲁 
立法会议员、资深规划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