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起修复消失的蚝礁

2021-12-20 00:00

■大家一离开近岸浅滩,就「泥足深陷」、举步维艰,领队教我们用人链的方式,把近岸的水泥柱搬到较近海的地方。
■大家一离开近岸浅滩,就「泥足深陷」、举步维艰,领队教我们用人链的方式,把近岸的水泥柱搬到较近海的地方。

下白泥是香港有名的日落观赏圣地,这天「吕志和奖」团队一早来到一望无际的泥滩,不是看日落烟霞,而是支持「持续发展奖」获奖者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义工活动,协助清理昔日养蚝业遗留的水泥柱。

本港的养蚝业盛极一时,以往蚝民多在近岸浅滩竖立一支支水泥柱,让蚝苗依附生长。发展至八十年代,随着技术进步,蚝排养殖逐渐取代了旧有的养殖方式。那些沿用多年的水泥柱只能默默「退休」,渐渐被人遗忘。于是愈来愈多的野生蚝依附在上面,再混杂各式各样的垃圾,体积愈发庞大。若放任不管,可能会盘踞整个泥滩,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当中包括有着「活化石」之称的濒危物种马蹄蟹。

蚝本身是大自然的宝物,它能净化海水,而蚝礁结构表面面积较大,可供小虾、小蟹栖身,体型较大的鱼类、雀鸟也会从中觅食。此外,还能为海岸綫提供天然屏障,减少侵蚀。所以只要处理得当,这些废弃的水泥柱就能变废为宝。

TNC于是开展义工计画,清除泥滩上的垃圾,同时把废弃的水泥柱移动到较接近海中心的地带,将之重塑成接近天然结构的蚝礁。长远而言,协会希望能腾空泥滩九成的面积,供其他物种如海草、马蹄蟹等栖息,改善生态环境。

这种利用大自然自身力量修复自然环境的方式,乃是「自然为本」解决方案,是TNC一直倡议的保育理念。目前,TNC在本港流浮山和吐露港水域设置两个试点,借助蚝礁修复海洋生态。TNC深信「自下而上」(bottom-up)的实践,让社区一同参与,才能让保育工作持续发展。他们与下白泥的村民保持良好沟通,发现他们深爱着这片水土。对于昔日养蚝业的兴盛、村庄的热闹不无怀缅。TNC和他们合作,鼓励他们协助清理废弃蚝田,并肩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协助村民开展生态旅游和教育导赏团,活化社区同时,希望让更多人爱上这片土地,一同守护周遭环境。

他们的努力吸引到几位年轻画家的注意,他们利用一些原本要送往堆填区的隔热板,以白泥一带的名胜入画,义务创作了一批大型挂画,由鸭仔坑到稔湾路,延绵约三公里,期望途经人士能从中领略自然之美和保育的重要性。

TNC以科研、保育、社区合作及教育项目四为一体的方式推动环境保育﹐在全球建立了逾一百个海洋修复区,保护了五千多万公顷土地和八千公里河流。他们把「吕志和奖」的奖金投放在多个项目,其中就包括亚太区的贝类礁体修复工作,他们预期在二○二二年底前在纽西兰、澳洲、中国内地及香港落实至少五个大规模项目,为贝类礁体对自然环境的益处提供科研实证,并协助当地居民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项目。

无论理想有多远大,有同行者一起实践,才是成功的关键。TNC的经验正是对之最好的诠释,保育如是,世间万事无不如是。
吕志和奖助理总经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