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揭DNA端粒长短 预测糖尿病人肾功能

2021-12-10 00:00

■陈重娥(前排左)、马青云(前排右)和研究团队。
■陈重娥(前排左)、马青云(前排右)和研究团队。

(星岛日报报道)中大医学院内分泌及糖尿科团队,联同雪梨大学和西雪梨大学合作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一种DNA特性可用于预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衰退的情况。研究人员跟进了逾四千名二型糖尿病华人患者的个案长达十四年,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型、详尽及跟进时间最长。研究详情已于医学期刊《Diabetologia》上发表。

中大团队指,糖尿病,尤其是二型糖尿病,是导致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这种并发症在亚洲人当中非常普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寻找有效的生物标记,希望能够及早找出具较高风险并发末期肾衰竭或肾功能急速衰退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于早期作出干预。

团队指,是次研究中,分析了逾四千名二型糖尿病患者的DNA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一九九五年成立的「香港糖尿病登记资料库」。研究人员从患者白血球中提取DNA,量度他们于基(即加入研究时)的「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并跟进这些个案逾十四年。结果发现五百六十四名在此期间并发末期肾衰竭的患者,他们在基的「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相比没有并发末期肾衰竭的患者较短。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内分泌及糖尿科主任(学术)马青云教授表示,除了传统的风险因素外,新发现反映DNA端粒长度可作为生物标记,用于识别具有末期肾衰竭和肾功能急速衰退风险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以进行个人化和较高强度的治疗。早期干预和治疗有助减慢糖尿病患者肾衰竭的速度,并可避免情况恶化为末期肾衰竭。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讲座教授兼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创所主任陈重娥教授指,高质素的数据库、生物样本及研究方法,为统计分析提供充足的支持,以证明DNA端粒长度在预测患者出现如肾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上,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