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新冠病毒传播的一些迷思

2021-11-24 00:00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全球,随着Delta变种病毒出现,大大增加各地控疫的难度,执笔时美国及欧洲地区疫情亦再次大幅上升,而见到当局每每在疫情转势向上时都会即时收紧市民到各处所如食肆及戏院等的限制,以减少因人群聚集于室内带来播疫风险,但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达至全民接种疫苗去遏止疫情,不论是为了病毒清零或并存与否。在接种疫苗还未达标前,市民大众除了佩戴口罩、清洁双手,还需如何保护自己?平日专家提及的密切接触者,究竟距离多近才算密切接触?何谓飞沫传播?笔者希望透过这篇文章,尝试整理解说部分关于新冠病毒传播的迷思,以助各界更集中在不同范畴同步去应对疫情。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国际间提出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但相信大家平时亦听过飞沫核、气溶胶等字眼,事实上,这些用字个中意思有差异,有时会令人如在雾中,使防疫做法未能快速达到共识而延迟推行较实际的预防工作。我们可用「颗粒(particulate matter 或简称 PM)」的概念去理解病毒传播,颗粒带有尘粒、水分,甚至病毒及细菌等,因此其直径变化相当大。例如日常谈及城市空气污染时提到的「PM10」、「PM2.5」,分别代表颗粒直径为十微米和二点五微米以下,这些粒子可深入人体肺部,对健康造成影响,最近更有研究指出吸入PM2.5和脑退化症有很大关系。

根据这些颗粒直径的大小,有助我们理解病毒传播的距离。如颗粒直径大于五微米,可称为「飞沫(droplet)」,这些体积较重的颗粒会于空气中迅速在短距离约一米至一点五米掉落,传播范围较近;若颗粒直径少于五微米,并带有水分,则属于「气溶胶(aerosol)」,如水分被蒸发,则会变成「飞沫核(droplet nuclei)」,这类气溶胶及飞沫核颗粒能在空气中漂浮,传播的距离会比飞沫更远且更具影响力。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可喷出数以千计的气溶胶,身处一米外甚至可达十米距离的人或有染疫风险。所以社交距离的一米至一点五米并不是有百分百保证不会染疫。因此界定疫症由空气传播的定义将来可能要改写。

全球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录得各类型的群组爆发不容忽视,涵盖生活不同层面。特别是有超级传播的发生,早于二〇年一月二十四日广州一家空气流通不良的餐厅曾出现爆发,三个邻桌已有相当距离用膳的家庭共十人相继确诊;美国华盛顿州一个合唱团,于二〇年三月十日即使排练期间采取防疫措施,仍有九成人受感染。上述例子可见,愈来愈多新的证据显示,在特定情况下,例如密闭、通风不佳的室内环境,容易出现空气传播。

现时有专家称之为有限度空气传播,但无论作出如何称谓,良好的通风对防止疫情于室内传播至为重要。这正是早前在二〇年七月六日来自全球三十二国的二百三十九名专家联名签署公开信,指出人们忽略了新冠病毒的另一种关键传播途径是以气溶胶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并要求各方要对空气传播的染疫风险提出足够示警。及后世界卫生组织(WHO)于二〇年七月十日更新指导方针,认为一九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病毒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经空气传播,以及无症状患者也能传染病毒。直至早前纽西兰检疫酒店仍有一名带病毒的房客曾与对面房同时开门,据报其间仅维持三至五秒,对面的房客亦受牵连染疫。

在早于二〇年十月政府对良好通风有主动作出绩极回应,吁请除下口罩进食有较大风险的食肆类别以自愿性质去改善通风换气。但目睹仍有食肆播疫群组出现,在今年三月成立食肆换气量规定工作小组,制订了「每小时六次换气量或装置空气净化设备」强制登记制度,工作小组亦与不同持分者(包括食肆及酒店业组织、通风工程承办商及空气净化设备供应商等)会面及作出解说及协调,亦接受传媒访问,所有工作旨在改善在港约一点八万家食肆的通风换气情况,稀释可能带病毒的室内空气浓度,减少食客感染风险。笔者乐见社会各界响应落实措施,共同为阻截病毒在社区传播出一分力,使到食肆能够重开做生意,更令大众可安心点地外出用膳,不至于所有人一起在家纳闷。

相信大家仍记得本港曾爆发健身室及相关群组,专家视察后怀疑是通风不良引致。诚然,各国都指出尽速全民接种疫苗肯定是建立保护屏障重中之重的策略,另一方面,各类处所的通风亦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改善通风换气可为防疫措施「补底」,减低社区传播的风险。本港疫情趋稳,相信目前是检视各类处所通风的好时机,探讨不同处所需要达致良好的通风要求,可为维持疫情平稳及与各地通关配合缔造更良好基础。

源栢梁

资深工程师及上任工程师学会会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