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北部都会区」的机遇和挑战
2021-11-11 00:00香港和新加坡的历史背景相同,是服务大英帝国东亚贸易的港口城市。五十年代从内地涌入的企业家、资金、工业技术和劳动人口,带动香港在二战后第一次经济起飞。一九七二 到一九八一年,有工党背景的麦理浩总督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民生、教育和基础建设,奠定了现代香港的经济基础。后来香港亦成功取代了东京、大阪,成为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一届特首董建华在上任后曾经努力推动创新科技发展,但由于香港商界和管治精英当时缺乏共识,所以缺乏发展动力。
「北部都会区」从理念到实践的「硬件」建议,面临最大的挑战可能是缺乏实质的「软件」建设方案。政府在争取社会支持和各方共识的过程也可能遇到困难。问题是︰一、政府官员知道创科和创造高端就业的关系,但到现在仍然只是以「知识产权贸易」,支持STEM (创科学人) 和科研作为政策主轴,并不认同「科技产业化」教育和培训项目建议是创新科技发展的组成部分,因此而忽略了对产业化的人才培训和支持。二、矽谷的 「旧资金」就是来自透过创新科技发达的千亿富豪,他们绝对愿意和懂得如何支持下一代去承继他们的事业。芬兰的「旧资金」是来自伐木和造纸的富豪,自诺基亚(Nokia)时代已开始投资创新科技。内地早期由政府带动创新科技投资,现在开始发展到由科技龙头成立基金,创造下一波的创新科技企业,推动「共同富裕」。香港现在还缺乏如何引导「旧资金」投入「新经济」的方案和理念。三、政府一向缺乏宣传能力和凝聚社会共识的能力。部分商界虽然不再把「Low-Tech捞嘢,High-Tech揩嘢 」挂在嘴边,但似乎只是愿意投资必赚的项目,媒体和意见领袖不见得认同创科经济发展,社会也普遍不认同年轻人拥有参与初创失败经验是个人履历上的一个亮点。四、政府官员似乎缺乏「科技外交」意识。日产的高级汽车品牌Infinity和特斯拉汽车(Tesla)曾经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由欧盟拥有的「欧洲科技转移网络」一直都希望和香港合作进军内地市场。事实上过去不少符合「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建议,由于得不到政策支持最后都不了了之。
香港的土地供应绝对有限,缺乏全面性的经济规划理念可能是这地政规划方案的最大隐忧。支持产业化教育和培训是起点。社会领袖和旧资金需要支持年轻人去尝试科技创业。「软件」和「国际网络建设」不是发展科技政策的组成部分的理念也不应延续。
龙家麟
民主思路理事及
联席召集人(国际)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