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闻】相隔21年发现新品种 浸大命名「大杯筒星珊瑚」

2021-10-26 00:00

(星岛日报报道)本港海域现时栖息约六千种海洋生物,浸会大学生物学系团队新发现一个筒星珊瑚属的珊瑚,其珊瑚杯为同属中结构最大及最复杂,被命名为「大杯筒星珊瑚」,是世界已知第八种筒星珊瑚,更是相隔二十一年,在本港海域发现,并获命名的新珊瑚物种;团队又发现两个拥有极佳伪装的新品种海蛞蝓,认为研究反映本港生物多样性丰富,建议政府投放资源培养相关人才。

新发现的「大杯筒星珊瑚」呈鲜艳的橙色,通常由三至十二只,直径为八至二十五毫米的珊瑚虫聚合成一个小群体,由一个自己分泌的石灰质骨骼支撑,主要栖息于十至三十米深的海底,因体内没有可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共生藻类,故会利用触手捕捉海水中的浮游动物、小虾等,以获取能量和营养。

研究团队是在去年夏季,在本港东部水域近打浪排一带,采集一批珊瑚样本,用以进行一项以筒星珊瑚为主食的海蛞蝓研究时,发现其中一个珊瑚样本的珊瑚杯结构更大及更复杂,便对其进行观察研究,经基因排序后,证实该珊瑚为筒星珊瑚属的全新品种,亦是相隔二十一年,首次在港发现并命名的新珊瑚物种。

生物分类常依靠过往文献及地方普查所归纳的生物形态进行分类,以基因排序作最终确认。团队成员、负责记录大杯筒星珊瑚特徵的硕士研究生姚景峰指,此前发现的七种筒星珊瑚的骨骼隔膜(septa)均是条条分明,而「大杯筒星珊瑚」的部分骨骼则为褶页排列(Pourtalès Plan),因此本港过去所做的普查,便将其分类成其他属,「老实说若非基因排序结果明确,只看其骨骼,我亦会立即将其排除于筒星珊瑚属。」

姚景峰指,这亦导致他们把研究论文投刊时,须把珊瑚样本寄给学术期刊专家认同及确认研究结果,「他们都觉得意外,表示将检视过往因隔膜不同,而被划分为其他属的珊瑚中,会否存在筒星珊瑚属的珊瑚,为其正名。」

浸大生物系教授邱建文补充指,团队曾向潜水爱好者询问,了解他们潜水时曾否观察到「大杯筒星珊瑚」,以了解其栖息海域,相信此前因其形态、外观均与已发现的筒星珊瑚相近,故常被误认为是现有品种,而未被生物学界发现,「研究反映本港生物多样性,或比已知的更丰富,同时反映本港生物分类学专才不足,进行生物普查时,未能发现常见生物或属新品种而进行研究,亦令填海等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被低估,建议政府投放资源培养相关人才。」

团队亦在本港海域发现两个俗称海牛的海蛞蝓新种,均以珊瑚为食,属于此前全世界只有九个物种的「背鳃海蛞蝓属」,其中一种寄生于角孔珊瑚上,以珊瑚组织为食物,因该海蛞蝓背部长有白色圆形的小驼峰,与角孔珊瑚嘴部相似,加上每片珊瑚上只有一至两个该品种的海蛞蝓寄生,故此前未被发现,团队将其命名「食角孔珊蝴背鳃海蛞蝓」。

另一个新品种「褐带背鳃海蛞蝓」,则以十字牡丹珊瑚为食,其白色身体带有棕色条纹,在同色同图案的十字牡丹珊瑚中,是极佳的保护色,团队指是从其为研究珊瑚白化机理期间,在实验室培养从桥嘴洲收集到的十字牡丹珊瑚样本,观察到被生物噬吃痕迹及卵块而发现。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