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不增土地 可否增建公屋?
2021-09-25 00:00「公屋轮候册超过二十五万宗申请」、「一般申请者平均要轮候五点八年」、「至少二十二万人蜗居于劏房」,这些数字,这些事实,我们都耳熟能详,甚至已经讲到如同「口号」一般;然而,批评容易建设难,我们作为香港一分子,到底有没有解决良方呢?经常讲全方位开拓土地,这道理大家都明;用逆向思维去想,如果没有新增土地,到底能否增加房屋供应呢?答案是有,不过需要政府规划,而且要坚定地执行,例如大规模重建公屋,一方面善用地积比率增加公屋供应,一方面改善公屋居民的居住环境。
翻查公开资料,「天伦乐合户计画」容许相同「家系」的青年与父母或供养亲属的租约合并,不过,截至一五年年底,有关「计画」受惠家庭数目不足八百户;如果要以此计画「增加」适量的公屋供应,或许「计画」要大幅度改良,且需要政府有极大的勇气及执行力。
改良并执行上述计画不容易,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在未有新增土地的情况下,大量增加公屋供应?有,就如笔者所属政党,早前就建议政府重建分布于十九个高龄屋邨的五万八千九百个单位;之前有其他政党的研究指出,如果以六点五倍地积比率、每个单位四百方尺计算,重建十九条公共屋邨(个别屋邨只重建较旧部分),可增加十三点五万个单位,增幅超过两倍。
环看不同政党建议政府重建的公共屋邨,它们当中最近落成的屋邨已是一九七八至一九七九年落成,即楼龄都超过四十年。笔者有个大胆想法,就是除了这十九条屋邨以外,政府还可重建多十三条楼龄介乎大约四十年至四十三年的公共屋邨(例如顺利邨、长康邨)。笔者建议一并重建的十三条屋邨,本身约有六万六千三百个单位,假设重建后能增加一倍公屋单位,即增加了六万六千三百个单位,加上重建本身倡议十九条屋邨多出的十三点五万个单位,重建三十二条公共屋邨,或能增加约二十万个公屋单位,单位数量非常可观。
可能有人会说,楼龄只有四十一、四十二年的公共屋邨,未必需要重建,但笔者想指出,由探讨、落实、计画再执行,政府可能已经要花上十年时间,届时这些屋邨都已经是「五十岁的楼宇」了;坦白讲,公屋居民虽是以低廉租金租住公屋,难道就不能住得好一点、舒适一点?坊间不时说全方位拓地、增建房屋,有时候,有地会有「有地的玩法」,未物色到足够的土地,醒目的香港人就应该有「无地的玩法」。
梁熙
民建联常委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