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医疗人手短缺问题应从源头解决

2021-09-04 00:00

香港医护人员人手短缺问题一向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公营医疗系统。与许多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香港医生人数对整体人口的比例一向偏低。目前在香港,每一千人约有两名医生,远低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CED) 的平均三点二比例,也落后于亚洲区内日本和新加坡的二点五比例。早前医管局主席范鸿龄透露,由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的一年,香港公立医院整体流失了的百分之四点六医生和百分之六点五护士,进一步超出前两年同期的数字。香港不仅公营医疗系统的医护职系正面对人手流失问题,政府的衞生署牙科职系也出现同样问题。今个政府财政年度头四个月,共有十六名牙医离职。

很明显,香港公营医疗系统的人手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令笔者十分忧虑,因为人手不足情况若长期持续下去,会严重影响本港大部分居民,甚至病人的生命和健康,特别是长者,非常依赖公营医疗的服务质素。目前医管局辖下的门诊轮候时间已十分紧张,一些安排于医管局医院进行专科和眼科手术的轮候时间有时候需待一年之久。笔者冀望特区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公营医疗系统的人手短缺问题,因为若不能适时填补医护职系空缺,会加重现职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量,甚至可能令到他们士气受创而离职,最后导致本港公营医疗系统陷入更难以逆转的恶性人手短缺循环。

解决问题,必先窥探其肇因。本港公营医疗系统闹人手荒可归咎多个原因。例如公营医疗系统的工作和待遇不及私营医院,致使员工流失予后者。医管局主席范鸿龄更猜度过去一年流失大量医护人员可能与移民潮有关。无论公营医疗系统人手短缺这个难题成因如何,政府都必须尽力解决。坊间已提出不少好建议,其中一些亦已付诸实行,例如放宽在非本港培训的海外医生和海外医科毕业和执业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回港行医的条件,以及重聘已退休的医生回巢等。

但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治本着眼,解决「源头」问题,换句话说,即应该从增加培训本地医生和护士着手,使香港特区的医护每年有稳定供应,为香港整个公私营医疗系统不断注入新血,从而提高本港医疗服务水准和医生对人口的比例。笔者乐见特区政府于过往十年一直透过大学资助委员会(UGC)增加本港两所大学(即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院的医科新生的收生名额,由十年前的每年约二百馀名医科生学额,提升至二○二一/二二学年的五百三十个学额,增幅达一倍。长远而言,对于特区政府正积极落实每年两所大学合共招收六百名医科生,以稳定本港未来医生的供应量,笔者十分支持,因为这不单止能够提升香港的医疗服务质素,还能够应对本港人口持续老化对医疗服务需求所带来沉重压力。

朱鼎健(港区全国政协委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