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而行】十四五「思路对接」的困难和机遇
2021-09-02 00:00由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率领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特别提醒特区政府官员要做到「理念对接,思路对接」,并且指出香港应该留意「本位思维」的局限,放弃以程序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思维。更重要的是要认清香港在「一国两制」之下的独特优势,放远眼光,尽量利用自身优势去融入及协助国家发展策略。有建制派甚至提出如特首林郑月娥坚持不调整「沙岭殡葬园」建议,或会影响连任。但是黄副主任亦明确指出,凡是符合「五个善于」要求的人选就应当支持。个人的观察是特区政府从来无意偏离国家政策,但两个制度的确有距离。
崇尚自由经济的美国矽谷,百多年来都是倚靠政府投资军事科研,例如一九〇九年的无线电发明和现代的互联网去带动发展的。欧盟也有类似规划,二〇〇〇年的「里斯本战略」(Lisbon Agenda), 政策目标是探索知识型经济,鼓励创新,追上美国的发展。自从一九六一年起,新加坡经济发展由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主导。二〇〇三年EDB成立「知识产权学院」 (IP Academy)政策目标是推高「科技管理」和利用科技去创业的水平。同类的建议,二〇〇六年在香港也得到「数码港」和特区政府「知识产权署」的支持。但由于政府不承认「科技管理」是「科技发展政策」的一部分,项目没法落实。累积十五年无为的结果是民间对科技创业的认同水平偏低,政府内部、大学科研单位和商界对「科技产业化」的认知亦都偏低。
据说宣讲团除了公开演讲之外,也特别和陈帆(运房局)、许正宇(财经事务局)和薛永恒(创科局)几位局长见面交流及听取意见。评论认为,港府官员与内地官员和智库多一点沟通交流,对了解大局和「理念对接,思路对接」肯定有利于香港整体发展。我个人估计,基建和财经事务是香港的强项,香港提出的建议会比较靠谱。香港的创新科技政策思维一向比较落后,港方未必明白知识型经济最重要的发展元素不再是「土地」、「劳工」和「资本」。现代科技型经济发展是靠知识创造财富,最重要的元素是:一、「人才」尤其是本地人才;二、「结构资本」即政府有责任建立的创新系统;三、「网络资本」特别是香港的国际网络。知识型经济有能力从无形的知识创造价值,资金会追逐赚钱的项目。政府要懂得和有能力在香港创造有利条件,才能准确把握和落实「十四五」对香港的期望和机遇。
龙家麟
民主思路理事及
联席召集人(国际)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