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中环街市 重见天日

2021-07-24 00:00

建成于一九三九年,属现代流线型建筑风格的第四代中环街市,属三级历史建筑。自二○○三年停止运作以来,一直丢空关闭,更曾经被政府放进勾地表准备卖掉再拆卸重建。后来在二○○九年《行政长官施政报告》内提出「保育中环」计画,政府决定保留中环街市,并纳入八大项目当中,再交由市建局负责该保育项目。

二○一一年,笔者公司获市建局聘用为项目建筑师,十年来经历风风雨雨,面对重重困难,更曾多番被种种原因煞停。由当初的「漂浮绿洲」(在原建筑物上加建一层漂浮空间),到后来的「简约版」,跌跌撞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终于,第一期工程完成并交与营运者,拟在今年第三季向公众开放。

今天所见,围封多年的中环街市拆除了棚架,三幅外墙更复原到一九三九年的外貌。横向的窗户和檐篷,是外墙主要的定义特徵元素,都一一保存下来。外墙的颜色亦回复当年的米黄色调。

不说不知,寻找中环街市外墙颜色的过程亦经过一番考究。我们找来曾负责复修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莱特(Frank Lloyd Wright)设计的纽约古根汉博物馆的保育顾问Architectural Preservation Studio协助,把后来加上的饰面砖移除,再发现底下残留着一层层于不同年代使用的油漆饰面。当中有米黄、白、灰等多种颜色。



顾问团队更深入分析各层颜色及物料,又翻查了不同年代的旧照片做比对,从中推敲大楼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落成时所用的颜色,并以此作为参考,再拟定外墙饰面的修复方案。

至于面向恒生银行总行(德辅道中)的立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行人天桥时已被拆卸重建,因此将会被新的玻璃幕墙取代,以增加大楼的视觉通透感。幕墙工程现在仍在进行中,计画在本年底完成。

另外,面向皇后大道中的地面公共洗手间已转移到与行人天桥连接的二楼室内,腾出地面空间作入口广场。入口广场连同由光井改建成种满植物的中央庭园,为市民提供约一千平方米的休憩空间。中庭上空还加建了一道桥,以改善楼层的畅达性。

为了增强建筑物与两侧街道的连系,我们以摺叠式的玻璃门把建筑物和街道分隔,令市民可从四面八方进出大楼。

从大门走进室内,前面所见的是那道家喻户晓满载回忆的水磨石(或称上海批荡)大楼梯,楼梯墙上的上落指示仍完好保存下来。事实是,要还原这道大楼梯昔日的原貌,一点也不简单。大楼梯经历八十年风霜,曾多次翻新,原来的面貌早被一层层的油漆掩盖。要修复,便先要把表面老化的油漆去除,让原来的上海批荡饰面及埋藏多年的历史痕迹重现眼前。由于传统的上海批荡技术在本地几近失传,团队找来懂得上海批荡的专家,在场指导工程团队,调制出与旧建筑相近的物料,更传授洗刷和打磨的技法,为破损的部分作复修。

中环街市室内另一组定义特徵元素,是柱网风格和不同类型的摊档。复修后的中环街市采用了开放式设计,室内间隔墙亦与天花板保持距离,让游人可以看见街市大楼的结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团队进场时已发现街市大楼日久失修的情况非常严重,不但石屎剥落钢筋外露,而且还须大幅度加固,以满足今天的《建筑物条例》要求。但工程团队认为倘若加大柱梁不但影响原貌,更牵涉额外负重,方法并不理想。后来经研究后采用了一项香港首度使用的崭新技术,采用「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简称FRP)。这种轻盈的修葺物料粘合在复修后的混凝土柱梁和地板外面,有如一层坚韧的薄膜,能够加大结构的强度和承托力,但无损建筑物的外观和结构负荷。

至于那些街市摊档,大部分都已残缺不全,团队尽力保存了十三个,当中包括猪、牛、羊、鸡、鱼、蔬菜和水果等七种类型,并把它们复修及加固,设置在不同楼层,重新展现摊档昔日的原貌。

十年下来,一直围封的中环街市终于重见天日。对建筑团队来说,过程有如坐过山车,当中经历,有机会再与大家详谈。

吴永顺

注册建筑师

城市设计师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