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直talk】香港出产中国太空人 非天方夜谭
2021-07-11 00:00中国航天科学家于六月期间旋风式访港,掀起一番航天热潮。专家在公开场合中指出,香港的基础研究出众,研究环境国际化,并预言在未来中国太空探索工程中,必然会有香港航天员参与。笔者认为,对香港年轻人来说,专家此言绝非遥不可及。
太空环境复杂,长期处于「微重力」(Microgravity)及高辐射的状态,人类在这些条件下生活与地球截然不同,能否适应仍然是一个谜,因此太空科学家一直不断地探索。例如,美国航天员钱赛勒医生曾经两次升空,在国际太空舱工作合共一百九十七天,主要进行医学研究。她指出,辐射对人体影响最大,在太空舱内航天员有足够的保护,但未来在月球、火星表面,若缺少了如大气层的保护,人类又怎样面对辐射呢?她也指出微重力影响人类行动,所以航天员在太空中漂移、翻筋斗,站不稳脚,正因如此,航天员在太空逗留太长时间,会导致严重骨质疏松,那麽在太空环境中,医生可以如何帮患者治疗呢?钱赛勒解释这些医学问题,都是她投身太空研究的原动力。
在人工智能方面,电脑科学家在太空应用上仍然认识不深。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是「机器代人」,然而在今天太空站面对突发事件时,所有决定都主要由航天员作出的。太空舱内的电脑设施,主要是应付航天员的日常操作和数据收集,离开「机器代人」还有一大段距离。
人工智能运作要求超高运算能力,在地球上不少人工智能应用都利用中央化云端超级电脑系统进行实时运算,但此做法在现有的通讯条件之下,并不太适用于航天工作。例如月球与地球之间的通讯延迟以数分钟计,人工智能难以作出即时决定,而任何延误的决定都会造成太空意外。为避免意外发生,航天专家可以考虑在太空舱内装置超级电脑,进行即时运算,但太空的高辐射会影响高速运算,以至运算的逻辑,可能引发的太空事故可大可小。再者,在知识库里,由于太空上一切事物都是崭新的,地球人工智能系统重未遇过,不懂得如何处理。因此,航天人工智能系统必须在太空现场重新进行大规模的「机器学习」。
以上太空工程所面对的医学及人工智能问题,都有待航天员在太空上解决,但香港有否适合人才当航天员呢?近日「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B)放榜,近二千二百名本港考生之中,有一百三十人考获满分成为状元,可见香港不乏年轻人才,所以笔者相信港产太空人指日可待。然而要他们成为「中国太空人」(Tikonaut),香港大中小学首先要做好国情教育,让年轻人不但以投身航天事业为抱负,更以贡献国家太空计画为傲。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
香港资讯科技联会荣誉会长黄锦辉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