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关于公民科几个迷思

2021-06-23 00:00

上周五,教育局开始把新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教材上载网上,供学校任教老师使用。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终于有了可以在课堂使用的教材,而不是仅仅只有提纲式的课程指引。当然,这也一定会引起不同的质疑意见。只不过很多这些质疑的意见,几乎都是翻来覆去追问的「标准化套语」。例如,几乎例牌会问的套语式问题,就是新课程和教材只有「官方版本」内容,没有让学生作批判思考的空间。

这里的所谓「官方版本」,本身就是可圈可点的说法。首先,如果学习的课题是关于官方政策或者法律文本的,那「官方版本」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啊,正如学习宪法、《基本法》和《特区国家安全法》,这当然是按照「官方版本」的啊,难道存在民间版本的「宪法、《基本法》、《国安法》」?就算不是指法律,而是指一般政策,例如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公民科主题二内容),难道不也是要先了解官方政策文本内容?又如要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公民科主题一内容),不是也好了解三个不平等条约、《中英联合声明》等不同时期的官方政策?

无论是旧的通识教育科,还是现在的公民科,都是以社会时事为主要内容,而社会时事几乎都是涉及各类政府政策或法律,或者至少须要政府政策介入的。因此,了解官方政策内容,几乎是必然的。旧的通识科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在尚未较为全面地了解事情和政策的来龙去脉之前,已经急于叫学生去评论,这难免造成断章取义。

其次,所谓的「官方版本」,有时又是指官方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彷佛剥夺了教师的自由教学空间,以及学生的自由思考空间。这里要问的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范围内,老师到底是依照既定的课程纲要、课程指引和考试要求来教学,还是依照个人的学术偏好,甚至价值偏好来教学的?这是一个必须要重新加以强调的。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科目,都是有既定的课程和考评指引,这些都是由官方(中学则加上考评局)课程发展部门组织专家和资深教育工作者合作编撰而成。前线的老师是应该依照这个官方拟定的课程来教学,这本来就是常识。至于教学空间,前者应该是指教师在课程指引范围内,尽量发挥教学创意,从而更高效地教好指定的课程,而不是指「自由地」偏离课程来任意教学。

至于思考空间,还是那句话:不要忘了价值教育,鼓励学生思考是必需的,但不等于放弃对学生作价值教育,不等于放弃培养学生正向价值。很多论者都提到过,正如在同学生讲授诸如毒品等违法行为时,再怎么鼓励学生思考,最终都要引导学生不要去犯法吧。同理,再怎么思考,也不能最终得出结论是可以违反《国家安全法》、可以分裂国家吧!

邓飞

中学校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