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当「游民」成为90后之日常

2021-06-17 00:00

由华裔女导演赵婷执导的电影《浪迹天地》在奥斯卡等重量级影展横扫多个奖项,故事讲述美国经济衰退下,一名刚丧偶又失业的工厂女工,穷得只有一辆小货车到处流浪打散工为生,在路上遇到很多跟她一样居无定所的「游民」,这种落泊人生不是戏剧才有,在香港也有真实个案。近日,在社交媒体流传一段视频,一名香港九十后青年睡在货车「浪迹将军澳」近三年的故事,在不同光谱的朋友圈引起一番热议。

这个真实故事的主人翁是,三十岁的Mr Wick(化名),因家庭矛盾,自己搬了出来,但在这个连劏房都要动辄每月六、七千元租金的社会,当一个职业货车司机的他,宁愿省点钱,以货车为家,每天瑟缩在货车车头座位上睡觉,洗漱冲身到公厕解决,衣服拿到自助洗衣店洗,浪迹于天地,成为「游民」一族。Mr. Wick直言当时不敢想结婚之事,自己总不能带着老婆一齐去睡货车!他认为香港的房屋问题部分是因为「炒楼文化」,他说:上一代炒楼,连这一代的「配额」都炒了。当然,「房屋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的」,但香港的房屋问题岂止是个别小炒家的问题呢?

大家都清楚,掌握及能够释放香港最大土地库存的只有两大集团,一是政府,另一是地产商。前者更有公权力依法改变土地用途,后者手上的新界土地库存据报已过千公顷,可以兴建数以十万计的单位,约二十个彩虹邨甚或太古城。

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提出在大榄郊野公园边陲土地兴建居屋及低密度长者住宿单位,相信徵用土地只需七十公顷,不足郊野公园总面积的百分之零点二,但由选址、价钱、郊野公园问题到觅地建屋的方针都被人攻讦一番。笔者的看法十分简单,论价钱,不用收地赔偿、不牟利,以六千元一尺把居屋售予香港市民,合理而且可负担;论选址,一块邻近行车隧道以至港铁站的土地,何其罕有;论郊野公园,笔者认为在平衡好生态的前提下,市民尤其是基层市民的居住需求,必须重视;论「多管齐下」,如果还有人认为利用单一或个别土地选项就能解决房屋问题,不是转移视线就是太天真!

虽然两年多前的「土地大辩论」上,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地并非「被选中」的土地选项,但时移势易,香港根本没有「慢慢拣」、「慢慢做」的空间。至于开发棕地,笔者亦举脚赞成,而以棕地种类计,最多的棕地是闲置及荒废的农地。政府可以同时执行不同的觅地方案,大家要求的不止是香港市民「有得住」,而且是可以「住好啲」、「住大啲」,而充足的土地供应就是先决条件。

有九十后朋友说,「游民」岂止Mr Wick,因业主加租而「浪迹」于劏房之间的也大有人在,甚至年轻专业人士、小中产也不例外。有青年朋友说,以前爸妈跟孩子说努力读书,他日长大就会有「屋仔、车仔、老婆仔、阿女阿仔」,长大后发觉,有一个体面的「屋仔」,原来是那么遥不可及!这个社会可以给我们的年轻人未来拥有美好生活的希望吗?

原姿晴

前传媒人,现任职顾问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