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直talk】学校创科教育 与大湾区欠衔接

2021-05-23 00:00

创新及科技局近年努力推进创科,包括鼓励政府部门多采用创科方案、推动再工业化、提升中、小学的STEM教育水平,投放更多基础及应用资源去支持科研等。据悉政府于过去三年付出超过一千亿港元,落实多个创科项目,目标之一是打造香港成为「国际创新及科技中心」,这已成为政府重点政策之一。然而,香港中、小学的STEM教育推广,与大湾区的香港人才发展似乎互不衔接,若这情况未能尽早改善,香港年轻人未来在大湾区创业、就业的机会便会大打折扣。

政府在《2019-20年度财政预算案》拨款五亿元,推出「中学IT创新实验室」计画,向每所资助中学三年提供一百万元,让它们自行购置所需的IT设备和专业服务,以及举办更多相关的课外活动,加深学生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端运算、大数据等(简称ABCD技术)崭新IT的认识。据了解,虽然计画推出至今反应热烈,但参与的学校大部分都会跟随本地IT市场的潮流,偏向采用微软、谷歌、苹果、IBM、亚马逊、三星等外国硬件及软件科技。这现象无疑会窒碍香港热爱IT的年轻人往大湾区发展的意欲,对香港市场拓展百害而无一利,并非好事。

有中学IT老师指出,在本地教育科技市场上,上述主流产品或服务以外的选择并不多。再者,一般老师对大湾区年轻人发展的机遇及需求了解不深,因此不少老师便选择舍难取易,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随波逐流。内地普遍使用的科技(例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产品)在香港学校的使用率偏低,在现阶段这是不变的事实。因此,在商言商,在缺乏生意诱因之下,内地科技公司减少投资香港科技教育市场是可以理解的。但笔者认为它们太短视了,应该把生意目光放长远一点,瞄准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目标,透过科创建设促进香港融入大湾区,而过程中必然会为公司带来不少商机。

以笔者求学时的经历为例,四十多年前,笔者本科修读电子工程学,课程中学习了包括Unix操作系统、Sun工作站、C编程语言、「英特尔」中心处理器、「甲骨文」数据库等电脑科技,毕业之后这些科技便成为笔者的「搵食」工具,而且使用愈来愈多,也愈来愈深。由此可见,该些公司主动「先入为主」的教育市场策略非常奏效,为公司未来(学生毕业后)创造了不少商机。从经验所谈,笔者建议内地IT公司抛开短视的商业政策,仿效上述做法。如这样做,公司更可以收一石二鸟之效,一方面可以贡献国家配合十四五规划发展,另一方面在生意上「放长线钓大鱼」从中获益。

从整体STEM教学考虑,科技培训只是横向教育,并不够全面,要与纵向非形式化的体验教育配合。就推动大湾区青年人发展,内地科技公司的参与更加重要。它们可以安排大湾区的工厂访问、假期实习、科创比赛等活动,让老师与学生参加,加强他们对大湾区科创文化的认识。这些安排的目的是准备好学生的未来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可以让老师们就大湾区社会的需求,设计学生所需的IT课程和设施。

随着去年学校对「中学IT创新实验室」项目的反应积极,政府本年度再拨款两亿多元把计画延伸至小学。政府在未来三年将会向每所资助小学提供最高四十万元资助,推动「奇趣IT识多啲」计画,通过课外活动加强小学生对IT的兴趣、认识及应用。笔者对政府大力推动中、小学IT课外增润计画予以肯定,希望企业可以多为学生未来融入大湾区考虑,与校方紧密合作,提供横向和纵向的科创教育配套。

近期教育局正在忙于重新编写中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原通识科)课程,笔者认为除了透过传统的中国历史、文化、时事等议题教导学生了解国家之外,也可考虑加入更多中国科技元素,让学生认识国家的先进科技及所创造的成就,增加他们对投身大湾区科创产业的兴趣和动力。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外务)副院长

黄锦辉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