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引入医生 助病人与时间竞赛

2021-05-13 00:00

特首上星期初公布即将向立法会提交草案,以便引入非本地培训港人医生。预计草案即将于未来一星期曝光,困扰香港公营医疗体制的医生人手短缺问题,终可望有新方法纾缓。

香港医生人手多年以来一直严重短缺。目前香港每千人口只有约两名医生,远低于邻近新加坡的二点五名,亦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的三点五名。全港约万五名医生,少于一半在公立医院工作,多于一半在私营界别,换言之,公立医生对人口比例更为悬殊,工作压力非常庞大。

根据最新一份医疗人力规划和推算报告,以一七年的求供情况为基础,二〇年全港共欠缺约一千名医生,十年后更欠约千六名,二十年后更欠接近二千名。对比上一份以一五年为基础的推算,医生短缺情况在近年愈见严重,当时推算二〇年欠缺五百名医生、三〇年欠约一千名;公立医院方面,一六年医管局推算在二〇年将欠缺三百名医生,但去年实质已欠多一倍,达六百六十名。数据反映全港及公立医院人手短缺情况恶化,单以目前的服务质素作求供推算,医生短缺趋势已在未来不断扩大,更遑论要改善服务质素而增加医生人手了。为公立医院引入更多医生人手,绝对是刻不容缓。

公立医生短缺,直接受害的,正是依赖公营医疗的基层病人。按医管局资料显示,无论急症室平均轮候八个小时,还是专科首次求诊平均轮候近一年,轮候时间长得令病人难以接受,再加上轮候各项专科服务、造影检查或手术程序等,要等候的时间,偏偏是病人最匮乏的,因为他们正正要和疾病竞赛,要赶及在病情恶化前得到检查、诊断、治疗等,才可保住性命健康。

公立医院病人大多来自基层,面对轮候时间过长,只有少部分有能力的可以转求私家医生,其馀大部分只留意病情变化,如病情告急,便赶往急症室,又或一直等待公立医院服务。这情况要么加重急症室负担,要么令病情恶化,因此绝大部分病人均认为要缩短轮候时间,增加医生人手绝对是不可或缺的。换言之,任何增加医生人手的途径也应考虑。

现时本港医生供应的来源包括:一、本地医学院培训;二、非本地培训医生应考执业资格试后,自行选择于公营或私营工作;及三、非本地培训医生以有限度注册方式于公营医疗机构工作。有限度注册医生必须同时持有外地医生执照,就算工作多年,也不能成为香港正式注册医生,不利吸引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及挽留有限度注册医生留港服务。

根据海外经验,引入非当地培训医生的途径,除「考试考核」途径,即:向通过执业资格试的非当地培训医生发出正式注册执照之外,还设有「临牀考核」途径,即:在证明具备医学水平(如:在指定医学院毕业)下,可取得临时注册,再通过临牀工作表现评估后,可同样取得正式注册执照。新加坡近年快速提升医生对人口比例,正是因为设立了「临牀考核」途径,加快引入具资格的非当地培训医生。

因此,政府于本年二月提出修订医生注册条例的建议,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是早应实行的,奈何近年一涉及引入境外医生的议题,必定被炒作成「引入大陆医生」及「免试执业,质素难保」等无理批评。为避争拗,政府建议引入的医生必须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及于具认可水平的医学院毕等,以免与人口实。

不过,近期公布的一项长期病患者对引入医生的意见调查显示,对于引入的非本地培训医生是否必须限制为香港永久居民,有接近一半病人同意,亦有四成不同意。数据反映有关限制并非一面倒获支持,亦有个别意见指,只要医生「有医德、专业认可及丰富经验,不论国籍也可以」。

另外,按政府消息,引入的医生申请来港工作时,必须在指定医学院毕业、须经香港公营医疗机构筛选聘用后、再向医务委员会申请临时注册,才可于公营医疗机构工作,期间须受医务委员会监管。对这批「过五关斩六将」而来的境外医生,六成病人均表示有信心他们具备专业资格,「免试执业,质素难保」等论调,已难获认同。

医生人手不足问题困扰香港医疗体制多年,公营医疗机构人手更严重短缺,最终影响依赖公营服务的基层病人。面对过长的服务轮候情况,增加公营医生人手确实是多种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推动「临牀考核」,便利引入医生,绝对是早应为之。

疾病不等人,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上正在与时间竞赛,希望各界体恤病人困境,为引入更多合资格非本地培训医生开辟一条新路径,连同其他解决轮候时间过长的方法,以期有效缩短公立医院服务轮候时间,让需要依赖公营服务的病人得到适时救治。

彭鸿昌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干事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