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提升博物馆吸引力 由藏品管理做起
2021-05-10 00:00国际博物馆日将至,今年的主题定为「博物馆的未来:复苏与新象」,旨在鼓励业界在新冠疫情后探索崭新的管理模式,推动博物馆业发展。其实一所博物馆是否管理得宜,从其最基本的藏品管理,已可观察一二。本港博物馆拥有丰富藏品,却因登记入册效率偏低,导致馆藏更新缓慢,巿民无法及早欣赏。香港在探讨博物馆的新路向时,需从根本做起,正视藏品管理的问题。
全港共有十四间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康文署)管理的博物馆、一间电影资料馆及两间视觉艺术中心,截至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合共收藏近一百六十万件艺术、文化及科学文物的藏品。今年底开幕的西九M+视觉文化博物馆,亦有近八千件藏品。可见本港博物馆的藏品甚丰。
不过,藏品众多,亦要适时更替展出,才能吸引巿民入场欣赏。过去,本港多个博物馆都被指藏品残旧,例如香港科学馆近半常设展厅二十七年未有翻新,馆内展品残旧破损、介绍的生活资讯亦跟现实脱节。
要妥善安排展出次序、做好藏品管理,便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方针。现时,藏品在蒐集回来后均要登记入册,以帮助博物馆分析和管理藏品的数据,有效地检取藏品的资料作查核用途,以便作出有关蒐集新藏品的决定、进行研究、举办展览、考虑是否借出展品及进行突击检查,以及控制藏品的储存和往来,防止藏品遗失。
藏品适时登记入册,不但有助管理,亦可让巿民及早欣赏博物馆蒐集所得的藏品。不过,审计署去年在检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和香港电影资料馆的登记入册工作时,却发现不少藏品仍未完成有关工作。
其中,香港历史博物馆截至一九年底,仍有一万三千三百四十六件藏品等候登记入册,当中二成七,至少在五年前蒐集,另有一成四早于○九年记录在案、无法追查来源的藏品,截至一九年仍未完成登记入册。
至于香港文化博物馆和香港电影资料馆,截至二○年四月三十日,等候登记入册的藏品分别有二万四千三百一十四件和六十九万三千八百一十九件,当中约百分之五是在十年前蒐集。
登记入册过程需经过多重核实,需时处理可以理解,但为何花上五年,甚至十年时间仍未能完成,个中原因值得大众深思。
方向一:倡设《博物馆法》加强监察
对于登记入册效率欠佳,有人认为是博物馆缺乏统一监管准则所致。目前,香港的博物馆各自有自己一套藏品蒐集准则,但没有为登记入册等细节设定规范,例如为登记程序订立时限,令部分藏品未能及时登记入册,造成积压。
坊间亦有声音希望设立专门法例,规管博物馆的营运。香港博物馆馆长协会曾批评,本港没有博物馆法和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规,对博物馆的组成运作,以至徵集、收藏、管理和修复方面作出规限和要求。
以台湾为例,台湾立法院在一五年通过《博物馆法》,明确要求博物馆就典藏方针、典藏品入藏、保存、修复、维护、盘点、出借、注销、处理及库房管理等事项,订定典藏管理计画。
方向二:另设管治机构 提高管理弹性
为了提升公营博物馆的管理质素,有文化界人士多年前已建议政府为公营博物馆设立专门管治机构。由政府委任的文化委员会,于○三年提交《文化委员会政策建议报告》,便建议香港设立「博物馆管理委员会」,并透过信托委员会的机制,负责公共博物馆的管理和资源拓展。
康文署同年发表的顾问研究亦建议,将所有博物馆归由政府委任的博物馆委员会管治。研究又指出,若能同时订立博物馆组织法案或条例,以及相关的附例,可为博物馆管理提供法律基础,既能确立社会对博物馆与照管责任(维护藏品)的公开承诺,同时定立了博物馆与社群关系的架构。
虽然政府最终没有采纳相关建议,但康文署在一六年成立博物馆谘询委员会,就其辖下公营博物馆及相关办事处的业务发展策略、市场推广和宣传策略、提高博物馆运作效率和问责性的措施等事宜提供意见。只是该委员会并无左右博物馆决策的权力,而其成立后,馆藏管理的问题也没有显著改善,令人不禁重新思考文化委员会和顾问研究在○三年提出的意见。当然,将博物馆管理完全脱离政府架构,也有机会令博物馆变得以商业利益先行,有违其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宗旨,故在考虑相关建议时必须慎重。
总括而言,博物馆肩负购藏、修复和展示文化与文物的重任,要妥善管理藏品,适时展出让公众欣赏,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