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传证监忧SPAC引港 业界料成事机会小

2021-05-03 00:00

(星岛日报报道)SPAC(特殊目标收购公司)风靡全球,市传港交所最快6月底前谘询市场。由于担忧SPAC泡沫爆破,美证交会近日收紧对其监管,有市场人士向本报指,本港证监会亦对此抱有疑虑,业界多数亦估SPAC最终落地机会低,不过仍有少数中资券商在积极筹备中。

近年在全球量化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足,以及二级市场交投活跃的鼓吹下,SPAC之风从美国,吹至大洋彼岸的亚洲。SPAC因上市成本低、筹备时间较短等优势为市场所追捧。另一方面,愈来愈多名人跳上这架列车,引散户跟风投资,金融泡沫正在形成,导致美证交会正拟收紧监管,慎防SPAC过热。

市场人士向本报指,本港证监会亦嗅到华尔街这股危险的气息,对SPAC应否应引入本港存疑。证监会对此没有作出回应。

卫达仕律师事务所合夥人孙志伟指出,2019年10月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打击造壳、买卖壳行为等,若此时引入SPAC,会给予市场一个错误的讯号,以为港交所又放宽壳股的限制,容易引起市场混乱。他续指,SPAC较传统IPO(首次公开募股)风险高,港交所需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没有必要立即跟风。

公共专业联盟财经政策发言人甄文星认为,SPAC在港成行的机会较微,事实上本港上市条例已设有21章公司,若摘去对21章公司的投资限制,便与SPAC形式相近,没有必要再额外引入。另外,本港亦不具备如美国一样多的名牌基金作为SPAC的发起人,恐难吸引投资者参与。

另有市场人士向本报透露,目前业内普遍对SPAC在港落地信心不大,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成本及人力在SPAC的筹备上。不过,仍有少数中资证券行正落足马力准备,以积极态度应对SPAC未来在港推行。

尽管如此,包括「财爷」陈茂波在内多位金融界巨头曾多次反覆提醒,本港引入SPAC时不应照搬国外模式,要着重考虑保障投资者利益。

中泰国际研究部副主管赵红梅称,本港引入SPAC应积极引导资金侧重于新兴行业,否则便容易失去其意义。在保障投资者利益上,首先应先对SPAC设置清晰的上市门槛,包括市值、营收、净利润、公众投资者股权占比等。

赵红梅又指,对并购对象需严格把关其所处的行业、业务状况等,并要求充分披露信息至季报,以确保收购标的没有掺水分。同时,亦可对参与的投资者设门槛,最初仅允许有一定投资经验及资金的投资者入场。另外,又可改良SPAC的融资方式,对随意供股、合股、修改买卖单位等财技设限,以防止其堕入炒壳的陷阱。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