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胶樽回收链断裂 政府新建议能否修补?
2021-04-05 00:00不少港人习惯购买樽装饮品,解渴完便随手丢弃,这种「用完即弃」的举动,导致每人每年平均弃置逾二百个饮品胶樽到堆填区。讽刺的是,当大量胶樽被送往堆填区的同时,本港回收及再造废塑胶的工厂,却面临收胶不足,形成「有胶无人要,有人无胶用」的局面。政府近日就鼓励胶樽回收措施进行公众谘询,能否为处理废胶樽带来曙光?
惟PET胶樽的回收量一直未如理想,根据环保署数据,其一九年的回收量为每日二十五公吨,回收率仅约一成七。
香港大学生态学及生物多样性研究部团队在一九年至二○年间访问三百二十七名使用过入樽机的市民,七成受访者表示为了支持环保而使用入樽机,而一成七是被入樽机的回赠所吸引。另外,约三成二受访者会回收所有购买的饮品容器,四成半回收一半或以上,一成七回收不到一半,百分之六表示从不回收。
调查结果反映,不少市民颇具环保意识,只是没有完全转化为回收行动。而他们回收时最关注的,是回收后胶樽的去向(堆填区还是回收商),其次是入樽机的位置。
此外,碍于人手、往来多个回收点的运输费等成本太高,本港鲜有业界经营回收废胶。愿意经营的业界,则要面对收胶不足的问题。由此看来,社区回收点和循环再造工厂,仍未能连接建立完整的回收系统。
环保署近日发表《塑胶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画公众谘询》文件(下称谘询文件),就落实饮品胶樽推行生产者责任制,以及多项推动回收胶樽的措施谘询公众。
要鼓励缺乏回收意识的市民自行回收,动之以利是可行之法。谘询文件参考本港现有多个自愿性塑胶容器回收计画的经验,建议以市民在特定回收点每交回一个饮品胶樽,不论容器大小,划一提供一毫回赠。
智经尝试以现行设有徵费或回赠的环保计画经验,分析回赠一毫的效力。虽然那些计画的对象和实行方法有别于按樽制,但相信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首先,绿色力量去年七月起获资助推行「现金回收纸包饮品盒计画」,以每个纸包饮品盒五仙向拾荒者、清洁工提供补贴。计画推行半年,回收量仅达全年目标的百分之一点五。据街边回收店负责人指,回赠金额太低,加上宣传不足,因此前来回收都是较关注环保的年轻街坊。
另一边厢,「胶袋税」一直维持于五毫,近年似乎失阻吓力。自一六年起,胶袋每日平均弃置量年年上升,至一八年按年增百分之七点四。若不乏消费者抱着「五毫湿湿碎」的心态,胶樽回收所给予的一毫诱因,或许会未能脱离同温层,成效不彰。
除了动之以利,建立更便利的回收网络,也有助提升胶樽回收量。谘询文件建议,规定售卖胶樽装饮品的零售商,必须提供回樽及回赠服务,首阶段只适用于具一定运作规模的店铺,例如零售楼面面积不少于二百平方米(二千一百五十三方尺)。
一般超市会租用面积约三千至四千方尺不等的铺位。假设大部分连锁超市均符合规模要求,百佳和惠康分别在全港有二百五十五和二百八十一间分店,料可增加至少逾百个回收点,而且选址大多邻近民居,更为方便。
不过,针对消费者在街上随行随弃胶樽,只靠超市等零售商作回收点未必足够,当局可在成本许可下,在购物中心、公共运输设施等人流热点,设置更多入樽机。
政府还计画推行塑胶饮料容器计画,聘请营办商负责营运按地理位置划分的收集网络,设立区域性中心,统一收集并供应胶樽给本地回收市场作循环再造,相信有助降低业界的运输成本,而且确保废胶樽妥善回收,将给予市民更大的信心。
回收商忧虑的成本重担,亦可透过落实生产者责任制纾缓。谘询文件建议向本港饮料制造商及进口商,徵收循环再造徵费,用作支付计画的营运开支,包括收集和处理废胶樽的费用,以及公众所得的回赠。
香港的堆填区面临饱和,从垃圾堆拯救可循环再造的物料,转废为材,实为上策。政府就饮品胶樽回收所提出的建议措施,有助修补回收产业链的缺口,惟执行细节将左右措施成效,还需社会踊跃发表意见。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