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直talk】电话卡实名制 勿阻碍资科业发展

2021-03-28 00:00

随着流动电话全球普及化,电话骗案亦愈来愈猖獗,香港也是重灾区。近年本地电话骗案的犯案手法普遍使用「猜猜我是谁」及「假冒官员」,骗徒要求接电话者猜测他的身分,一旦受害人作出回应,骗徒随即冒充受害人的亲友进行诈骗。利用「假冒官员」手法的骗徒会冒充政府、物流公司或其他公私营机构的职员,讹称受害人牵涉内地刑事案件,然后再转驳至冒认内地官员的同党进行诈骗。

笔者也曾经间接遇过「假冒官员」骗案。近来因为疫情关系,不少非本地大学生被迫留在香港,有一位内地博士学生在宿舍收到内地疑似「公安」来电(显示号码86110),说他在北京的银行帐户被盗用,要求他立即转钱到内地某户口。由于对方知道他的电话、内地身分证及银行户口等号码,该学生差点信以为真,幸好学生即时找到笔者并及时报案,事件才没有进一步发展。

香港电话骗案与日俱增,警方于去年一月至十一月共录得一千多宗电话骗案,较前年同期升。当中有高达九成案件涉及金钱损失,金额超过五亿元,比同期增长约四倍之多。录得的大部分电话骗案多涉及香港境外来电,当中亦有一些个案是由本地预先付款的流动电话储值卡打出。

政府因此建议推行「电话智能卡实名登记」计画,并于一月二十九日为计画中的「实名登记制度」进行公众谘询。这制度直接影响资讯及通讯科技商业运作,不少业界及专业团体提出了建议。

在电话诈骗中,电话储值卡主要提供「人对人」(P2P)服务,诈骗是透过通话或短讯操作。然而,储值卡在「智慧城市」中不只是「人对人」的应用,今时今日「人对机」(P2M)及「机对机」(M2M)应用满布全球。在「人对机」应用中,储值卡常被用作WiFi设施,例如在港铁为乘客提供大流量免费通讯服务,这类应用实际上毋须实名登记。另外「物联网」是典型的「机对机」应用。在「智能家居」中万物互联,大厅中的冷气机会因应室内气温而自动调校,这操作牵涉到冷气机和温度计透过各自内置的储值卡互通信息。

与「人对人」通讯相比,这两种应用所用的储值卡并不需要电话和短讯功能,它只需要纯数据功能便可。因此,业界建议把纯数据卡豁免实名登记,避免窒碍本地「人对机」及「机对机」商务的发展。

据政府通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资料,截至去年三月本港公共流动服务用户数量多达二千三百万,渗透率达人口的百分之二百七十五,即平均每名市民有两至三个流动电话号码。基于此,新制度建议每名客户拥有三张储值卡的限制,但业界认为这上限不适合工商业界。

在今天数码经济时代,手机应用程式五花八门,软件工程师开发程式需要利用不同型号的手机测试软件,他们会拥有多张电话卡。因此,业界建议新制度不设上限,弹性处理以公司名义作登记的电话储值卡数量。

新制度以两阶段推行,持牌者于首阶段需在规例生效后一百二十天内建立实名登记系统及相关数据库;于次阶段,在之后的三百六十天内,为现有储值卡用户进行实名登记。业界认为由于实名登记系统涉及个人私隐,开发不宜轻率,必须经过反覆测试,尽量减低风险,所以首阶段时间太迫切,建议延长为二百七十天。

总言之,资讯及通讯科技业界普遍同意「电话智能卡实名登记制度」,认为实名制有助打击电话骗案,提升通讯安全,然而政府在落实新制度时 必须加倍小心,应从数码化时代的实际运作作考虑,避免窒碍业界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

黄锦辉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