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论坛】填海—除了海洋,我们还失去甚么?

2021-03-19 00:00

明日大屿,全名「明日大屿愿景」,是二〇一八年度《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未来二、三十年大屿山长远发展计画,填海造地逾千公顷。政治与经济效益留给相关专家交代,绿色力量是环团,就来谈谈环境问题。 

填海造地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是「沙从何来」。早期香港的填料,由「开山」而来,透过开采陆上的沙泥,填进大海。后来,海沙取代开山取填料的方式,以海牀的沙泥作填料。近年的海沙主要来自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开采海沙的过程,会挖掘海牀,破坏海牀的底栖生态,同时会于海洋扬起大量悬浮物,令海水变得浑浊,严重改变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当沙倾倒在工程地点时,相同的问题会再重复一次,对环境造成两次伤害。

有内地学者曾就厦门的填海发展计画进行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量化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每平方米填海面积,每年将失去九点七三至十四点七二美元的生态系统服务。以明日大屿目前研究的一千公顷来计算,我们将失去价值高达一点四亿美元的生态系统服务。有关费用更是每年累积,损失可谓相当重大。

近年海沙短缺,成本价上涨,令整体工程预算大增。当局于是提出以本地公众填料(产生自不同工程的惰性建筑废料,包括建筑碎料、碎石、混凝土等),满足一半的填海需求,另一半则以机制沙代替海沙。这种做法有令明日大屿变得「较环保」吗?

「公众填料」、「机制沙」较环保?

明日大屿预计需要二点六亿立方米、即约四点七亿吨填料。根据环保署的数字,一九年由公众填料库所接收的惰性建筑废料为一千一百二十吨,只能解决填料需求的百分之二,帮助相当有限。再者,现时香港本地填料重用率达九成以上,代表这些填料本身已有足够市场需求消化。公众填料用于明日大屿的工程时,代表其他工程需要寻找填料供应,资源只是由一项工程转去另一项,实际上只为「零和游戏」,对环境而言没有任何正面帮助。

另一样填料来源——机制沙,来自较大型的石块,透过机器将石块制成所需的大小,以符合不同工程需要。以机器破碎坚硬的石块,需耗用巨大的能源,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根据研究机构SINTEF的一份研究报告,制造每吨机制沙,会产生二点二公斤碳排放。单是制造四点七亿吨机制沙,便已造成近一百万吨碳排放,相等于四千六百万棵乔木一年的碳吸收量。数字尚未包括机制沙的整个生产周期:采矿、长途运输等,均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

应对民间对明日大屿为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局每每以「会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为答案。然而,本港的《环境影响评估条例》仍停留在二十多年前的考虑范围,没有评估工程对气候的影响、涉及的能源效益等重要问题。政府一边订立目标于二〇五〇年达至碳中和,另一边厢却无视庞大填海造地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实在令人质疑减排目标的「真实性」。

人车暴增 违保育南大屿承诺

以上讨论,只集中在「填料」这环节。填海工程还会大大摧毁白腹海雕、海笔、鲍氏双足蜥等珍贵生物的栖息地;基建工程将开发道路接通南大屿,人流车流暴增势必带动其他发展,有违政府保育南大屿的承诺;巨型人工岛又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水上升的跨世纪威胁……

当本港过去多项大型基建设施均未能兑现推销时估算的经济效益;当政府二〇二一年《财政预算案》已表明可释放逾八百六十公顷新界棕地,可短时间解决房屋问题;当香港人的愿景其实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继续坚持「明日大屿」的理由还剩下甚么?

余健纲

绿色力量助理教育及项目经理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