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评】高中改革「必选」三科 学界过度解读

2021-03-15 00:00

高中核心科目课程改革释放课时,九月升读中四的学生选科,以至中学开科部署均有影响。本报日前报道,八大初步同意基本门槛过渡至「332A」,惟计算入学分数时,「三大」倾向维持取最佳五科至七科成绩,吸纳多读选修科的尖子,随即引起中学校长热话,认为做法变相要求学生须选修三科,但显然是过度解读。

随着通识教育科终极改革,尤其评级由现时一级至5**,改为新科只设达标及不达标,据悉八大初步同意把现时「3322」最低入学要求,过渡至「332A(达标,Attained)」,即维持门槛的功能。以往大学以最佳五至七科成绩的总积点,择优取录学生,通识教育科成绩亦是计算之列,但新制下便有两种不同取向。

部分剑指尖子的大学拟不把新科加权计算,继续以现时最佳五至七科取录学生,这意味学生须多修一科,以增加入读心仪学系的胜算似有道理,但现实来看,现时报读要求高的「神科」,学生并不会只修两个选修科,譬如不少医科生在文凭试选修三科,甚至另有数学科延伸部分(M1或M2);同时有大学拟自行为新科化为两至三个积点,成绩依旧考虑,实际分别不大。

以往有意见认为,通识教育科占了学生较多的课时与心力,若释放课时,照理有空间让能力较高的学生多修一科,否则改革无疑是徒劳一场,正是前考试及评核局秘书长唐创时在本报专访,形容能否改变学生对选修三科的取态,是课程改革成败。从增加学习经历与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实际也可报读应用学习课程,甚至有非学术发展,关键是学校有对应的选科配对与生涯规划,是否增开选修科目宜从学生能力、毕业生表现、校情等作综合考虑。

不过,听闻有学界意见认为高中开设三个选修科,有助增加收生竞争力,这种无视实际考虑的「怕蚀底」做法是过分解读,也忽视释放课时后的选项,并非必然多选一科。因材施教不是「拉牛上树」,而是因应学生所长,协助他们选择不同升学与发展途径,何况职专教育、外地升学等渠道畅通,直升本地大学已非唯一出路。

刻下课程改革,学界应以全新思维看待,检视校情与学生情况,重新部署策略,若只着眼于大学收生,恐怕达不到改革的初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