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足食—捉得到的幸福

2021-02-15 00:00

农历新年可谓是华人最重视的节日,无论工作多忙、身隔多远,总是想方设法聚首一堂,与挚爱亲朋吃一顿住家饭,那份幸福足以一洗全年的辛劳。我在外国生活近十年,想家时总是特别想吃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叉烧蛋饭。虽然在外国都可以找到不同种类的米,但始终少了一份家的味道,那种「饭香」,叫人难以忘怀。

中国人有五千年吃饭的传统,米饭早已不限于果腹,而是融入了大家的生活,盛载着丰富的感情。我们打招呼会说:「食饭未呀?」见到很久没见的朋友总少不了一句:「几时食餐饭」。在香港这般富足的社会,平日里米饭无甚新奇,可一旦遭遇变故,人们第一反应还是去抢购米粮。米,联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心安的所在。

因此稻米生产一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中国科学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不断投入这方面的研究,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称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其中之一,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排除万难成功研发出产量比传统水稻高百分之二十的杂交水稻。此后的四十多年,直到今天他还在不断改良有关技术,并推广到印度、印尼、非洲诸国等同样以稻米为主食的国家。他为世界粮食供应作出的贡献为他赢得了二○一六年第一届「吕志和奖——持续发展奖」。

近年他又生出了海水种稻的念头,他估计如果能成功种出海水稻,至少可以多养活两亿人。以中国为例,约三分之一的耕地乃是沼泽、洼地和咸水近岸海域,这局限了农产品的产出。若能在咸水区域种植稻米,便能腾出淡水农田耕种其他农作物,更有效地使用土地。

由袁氏开发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山东沿海种植了超过二百种稻米,使用经稀释的海水灌溉稻田,最后有四种类型的稻米每公顷产量高达六点五至九点三吨,成绩令人鼓舞。这也说明了,其他淡水条件稍逊的地区,也有望以这方法种植稻米,甚至其他农产品。

种米本身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小时候常听到长辈说「粒粒皆辛苦」,诉说农夫耕种的辛苦,所以一定要把碗中的米饭全部吃掉,才对得起农夫的汗水和天然资源给我们的美味。城市人大多不愁没有足够的食物,令人发愁的可能是过多的选择。或许,我们不单止从胃口做起,「惜食」之馀,也「识拣」,需要多少才买多少,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资源。愿大家都口福常有,心中富足!

吕志和奖助理总经理程珍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