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疫情致通胀估算失准 如何修正?

2021-02-08 00:00

自从爆发新冠病毒疫情,市民的消费模式改变不少,例如因在家工作减少乘搭交通工具。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早前一篇论文指出,这些急剧转变令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权重比例突然过时,或导致低估通胀。今年正值本港CPI每五年一度更新权重比例,应如何处理疫情带来的影响﹖

CPI是一个数据指标,作用是反映住户通常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普遍用作显示消费者受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影响。CPI必须制订一套加权系统,来显示不同商品和服务,对居民消费开支模式的相对重要性。本港综合CPI目前的开支权数,以住屋开支占最多,达百分之三十四点二九,其次为食品(百分之二十七点二九)及杂项服务(百分之十五点八一)。

本地自去年七月起连续六个月通缩。惟IMF早前发表一篇研究新冠病毒疫情和CPI的文件,指出疫情下全球多地实施封城、居家抗疫等措施,人们的消费模式急剧转变,令一直沿用的CPI权重比例突然过时,影响其准确性。

研究员研究发达经济体在疫情爆发初期的消费模式变化,发现民众减少了用于交通、餐厅和酒吧、娱乐活动及服装的开支;相反,家庭食品和酒精饮品的消费有所增加。疫情期间消费者总支出急速下跌,食品和住屋在消费者开支预算的比重相对大幅增加,而服装、交通和娱乐则减少。

原本的CPI因而低估了消费预算中食品和住屋的重要性,高估了交通、衣履的重要性。而在疫情爆发初期,全球大多数经济体的食品价格上涨速度远超整体CPI,同时交通价格下跌,导致CPI实际低估通胀。

在香港,疫情同样改变居民的消费习惯。抗疫期间,不少市民担心感染,尽量减少前往实体店,转为在网上购买必需品及服务。本地大型百货网购平台HKTVmall自疫情爆发后,定单和生意额大增,平台去年十二月平均每日定单数量为三点六三万宗,总商品交易额达五点七一亿元,与疫情爆发初期相若,可见疫情令大批消费者养成网购习惯。

疫情掀起的在家工作潮,是另一改变人们消费模式的因素。首先,雇员毋须到办公室,令本港交通服务需求大减,地铁和数以百计的巴士路线均缩减班次。其次,在家工作时,员工多数可穿较简单舒适的服装,职业女性更毋须刻意化妆打扮。这些「新常态」,对人们的交通、服装及化妆消费不无影响。

任职保险业后勤的白领黄小姐对智经表示,其公司因应疫情安排雇员在家工作,往日多乘巴士出勤的她,交通开支因而大减九成,亦毋须特意为上班置装,估计服装方面全年至少省下五千至一万元。

由此可见,香港消费者的开支模式,出现了近似欧美的转变,但这不代表香港会出现「伪通缩」,理由是各地CPI的开支权重有显著差异。细看本港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的开支权重,交通占百分之七点九八,而食品则占百分之二十七点二九,即使撇除外出用膳,仍占百分之九点五五,并非像欧美般CPI交通权重偏高,食品权重偏低,故本港未必有低估通胀的情况。

惟IMF论文始终带来一个启示,就是疫情影响消费模式巨变,目前开支模式和CPI权重之间的差异,的确影响CPI评估通胀的准确性,大众不能沿用以往方式去解读CPI的数字。

本港目前沿用CPI的开支权数,每隔五年更新一次,今年刚好是更新的年度,预料统计处会于今年年中公布以一九至二○年为基期的CPI新数列。IMF论文认为,经济体若正值二一年更新CPI权重,需要就疫情作特别处理。若新基准年未能代表后疫情时代的消费模式,可考虑推迟调整CPI;又或同时采用两年,如一九和二○年作基准年,得出混合疫情前和疫情间的开支模式。

惟一九和二○年,本港先后因修订《逃犯条例》引发一连串社会冲突,以及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导致商场、食肆提早关门,打击消费意欲,两年的消费数据均异于常态,似乎难以担当基准年。统计处如要采用一九和二○年的消费数据作基准,需小心辨别市民的开支模式,是因应这些特殊事件而短暂出现,还是会持续的「新常态」,后者需要纳入CPI权重的调整。

疫情导致大众的消费模式发生巨变,影响CPI评估通胀的准确性,市民使用CPI数据时需要小心解读。政府统计处今年更新CPI开支权重,相信亦会小心处理因疫情带来的影响,尽力掌握后疫情时代的消费模式。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