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明辨(性)思考」还是「批判(性)思考」?

2021-01-11 00:00

最近教育局在「通识教育科(中四至中六)课程检视专责委员会」建议的基础上,为「通识科」动了手术,既接受了部分建议,也有新措施,这个决定引起一些争议是无可避免的。一个教师团体对政府的改革措施批评得非常厉害,引起我对争议的进一步关注,并意外发现该团体继续使用Critical Thinking(CT)的错误翻译「批判思考」。

看到该团体发布关于通识科改革问卷调查结果的新闻稿和相关文件,赫然发现问卷其中一题是关于「批判思考能力」的。令我困惑的是,为何时至二○二○年十二月居然还沿用这个备受批评的错译? 二○一四年十二月时任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回应叶刘淑仪议员和其他人士对这个的错译的多番批评时,以书面宣布「教育局……同意采用『明辨性思考』作为『Critical Thinking』的中译」。 二○一五年版本的《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也指出, 从二○一五年开始,中学开始采用「明辨式思维」替代 「批判性思维」。我曾向该团体一位高层代表性人物求教,为甚么在五、六年后这问卷还沿用错译,想不到他说自己不知道有「明辨(性)思考」这回事!难道该团体和教通识科的中学教师不知道吗?是教育局失职,没有传达局方的指示?还是该团体对这个错译情有独锺?大家要知道,这个错译是具有严重的误导性的。

假如我是中学教师,教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态度,以及分析、辨别事物的方法之前,必须为「批判(性)思考」这个词汇打防疫针,明确告诉学生不要望文生义,而误以为通识科鼓励他们对所有事物加以批评、批判。作为思考教育课题,CT是中性的,它的真义就是学习如何用审慎的思考态度和合适的分辨方法,从而得出最符合客观事实的认定或决定。假如学生问,既然目的不是要批评批判,那为何要采用一个有高度误导性的名称?在二○一四-二○一五年前,我可以说,那可是教育局和它下面课程委员会给出的错译,我也没办法。可是,在二○一五年后,我们就不能再把使用错译的责任推给教育局了。继续使用「批判(性)思考」一词的通识科教师如何为学生「解画」,我倒是很想知道。

透过通识科培训高中生慎思明辨的能力、融会贯通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以及养成谦虚好学、与人为善的态度,都有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这些能力和态度,也有利于他们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工作与处事。可是,假如高中教师没有为错译打防疫针,学生对「批判(性)思考」望文生义就以为就是要批评、批判,那就是遭教坏了,适得其反。我就曾经在一个学生论坛上指出「批判思考」是错译,CT正确的称谓是「慎思明辨」,而岭大其中一门必修课 CT 的中文名称也自二○一五年开始拨乱反正。一位学生说社会上有很多事情值得批判,所以CT称为批判思考也很恰当啊。他要么就是学艺不精,不知道社会事情是否值得批判,跟CT的正确称谓并没有相关性,前者不能作为支持后者的理由;要么就是知道自己立论错误,但奢望模糊过关,那是道德和态度的问题。

高中通识科教得好不好,跟大学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八所公立大学都按教育局的要求都把它列为本科生的入学要求。可是,大学本科生的学习成绩和其他重要品质跟通识科的成绩是否有关系,有什麽关系,目前好像没有多少研究。假如通识科对于慎思明辨和融会贯通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没有裨益,甚至养成自大狂妄、胡乱批评、批判,那是害了学生。使用一个误导性的称谓而害了学生,一个也太多。

论通识科改革系列之一

郑国汉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