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闻】研究:大学生内地交流 助提升国民身分认同

2020-12-15 00:00

调查发现,本港学生参加短期内地学习项目后,对内地的看法变得更正面及增加国民身分认同。 
调查发现,本港学生参加短期内地学习项目后,对内地的看法变得更正面及增加国民身分认同。 

最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及推动内地交流活动,鼓励年轻人认识国家的最新发展。有研究发现,本港大学生参与短期内地学习项目后,对内地的看法变得更正面,同时加强对国民身分认同。研究团队认为,年轻人与内地的接触愈多,愈能产生认同感,建议本港大学将内地交流元素纳入学士课程,并加强导师培训。

理工大学、城市大学及教育大学的研究团队,以问卷访问三百八十位本港大学生,了解他们参加短期内地学习项目前后,对内地观感、身分认同等的转变。受访学生于一八/一九学年下学期或暑假,参加为期一至八周的文化交流、服务学习或暑期课程短期交流项目。领导研究的理大暂任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石丹理(下图)指,受去年反修例争议影响,部分交流项目被逼取消或学生拒绝受访,受访者不及原定八百人的一半。

比对学生参加项目前后的回覆,团队发现他们「对中国内地的总体看法」的平均分数,由二点六一升至二点七四,即看法变得更正面。身分认同方面,学生在「中国公民」的平均分数由四点七四上升至四点九三,比以前更认同此身分。学生在「香港人」、「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国公民」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四种身分的认同强度都提升。

以往从未参加内地交流项目的受访学生,调查发现,他们参加项目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身分的认同及强度,较曾参加类似活动的学生更显著提升。研究亦显示,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有所提升,而高学习动机、充满热诚及态度开放的学生倾向能获得较多学习成果。

石丹理称,本港学生愈接触内地,就愈能产生认同,「曾经有本港学生对内地生反感,但相处之后发现两者分别不大。」他建议进一步将短期内地交流元素加入学士课程,成立专项基金及加强与内地合作,同时应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及评估,提升项目负责导师的能力。他亦认为,通过工作坊、学生领袖计画及团队建立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参加内地学习项目的积极性;项目完结后可安排他们向公众分享心得,为内地交流活动建立正面形象。石丹理强调,内地交流应是自愿性质,「毕竟勉强无幸福。」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