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通识科改革 以STEM取代独立专题探究
2020-12-05 00:00《2020年施政报告》建议改革高中通识课程,计画「让这个科目重新成为学生(1)建立稳固的知识基础、(2)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3)培养明辨慎思能力、(4)以理性分析当代领域的课题」(见第153段)。笔者认为,通识科高中老师于过去十年一直以来在不同程度上都按照这四项教学目标来施教。尽管教育局曾于不同时段制定通识科课程指引,包括教育局及考评局分别在○七年及一五年发布及更新了《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一三年教育局课程发展处通识教育组和考评局联合编订了《通识教育科课程与评估资源套》、一五年根据《课程及评估指引》再出版了《通识教育科课程资源册系列》等,老师对指引有着不同的演释,在设计课程及教案时趋向自由发挥。
在另一传媒访问中,教育局局长杨润雄解释通识科改革之后,课时会减少,学生可以利用多出的时间选修多一个学科或参与其他学习活动。再者,他曾在公开场合指出在中小学教育中科学、科技、工程、数学(统称STEM)课程对香港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局方会持续投资STEM教育,包括资助学校在设备、教材、师资、实习等范畴的扩展。有见及此,笔者建议学界可以好好利用通识改革所多出的时间推行「当代领域STEM体验式学习」(STEM Experimental Learning for Contemporary Issues)。
例如,「新冠肺炎病毒」防疫是一个典型的当代领域问题。老师可以教导学生(1)以「科学」(S)原理去了解病毒的特徵及其传播的环境因素;(2)然后利用合适的「数学」(M)模型去模拟病毒传播的途径,并从结果中找出影响力最大的;(3)继而采用「工程」(E)手段,设计出一套有效的方案去追踪经过这途径的疑似疫者;(4)最后选择适当的「科技」(T)来落实方案,并进行成效评估。值得留意的是这学习方法以STEM为主体,科学化地实践通识课程的知识基础、多元知识、明辨慎思及理性分析的四大目标。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学习设计具体方案及赴诸实践。这做法可以教导学生建模和分析(Modelling and Analysis)、运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及STEM应用。课程可以为未来有意在大学主修创新及科技相关学科的高中学生打好基础。
学校可以考虑把「当代领域STEM体验式学习」纳入数学科延伸课程M1或M2,又或者编程课程(Coding Class)中。这做法一石二鸟,一方面可以增加M1、M2及编程课程的「软技能」(Soft Skills)及应用学习层面,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取代将被取消的通识科独立专题探究(IES)部分。
黄锦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
香港资讯科技联会前会长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