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经时事分析】大湾区气象数据产业的发展潜力

2020-11-23 00:00

踏入十一月,香港仍不时迎来骤雨,不少市民外出前都会特别留意天气状况。其实大众关注气象,还可以有多种目的,例如农民会用作灌溉规划、施肥、预测产量的参考,但这些工作往往需要更精准的数据,甚至是私营企业的参与。随着科技进步,提供度身订造气象数据服务的企业如雨后春笋,推动全球气象产业急速成长,粤港澳大湾区是否也能把握这项机遇?

气候状况对于渔农、旅游、保险、公共工程等各行各业的销售形势、库存、促销规划,又或企业活动,均可产生莫大影响,过往亦曾有外国歌手来港举行的户外演唱会因暴雨腰斩。

未雨绸缪有助减低损失,因此许多企业也重视天气预报和分析,需求日渐上升,应运而生的私营气象公司,不但提供精准、细致的气象资讯和预报,还有后续分析和预测天气对客户、行为、设备和营运的潜在影响。

例如日本起家的跨国气象公司Weathernews,主力为海陆运输及航空公司等客户提供气象服务。当事前预测东京成田机场将会起雾,导致飞机未能降落,需在上空盘旋,便在起飞前建议客户为飞机储备额外燃料等作准备。

在本港,目前香港天文台是广泛天气预报和警告的主要提供者。但在国际上,政府和民间气象企业渐渐分工,形成气象产业。以欧美日等国经验看来,早期因有国家安全的考虑,而且技术成本昂贵,气象预报大多由政府负责。

不过,科技及天气预报技术一日千里,成本开始降低,政府气象资讯也愈来愈透明,加上需求日增,私营气象公司数量因而逐渐增加,形成颇具规模的产业。

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二○一七年的报告,美国私营气象行业市值估算达约五百四十二亿港元,并每年增长一成至一成半。

这些私人企业一般均掌握崭新科技,例如具有发射衞星以及从半自动车辆收集气象数据的能力;又会用上人工智能等技术作分析,针对特定问题调整天气预测。科技企业IBM旗下一家气象公司去年便推出覆盖全球的气象预报系统,利用超级电脑提供覆盖范围可精准至三平方公里,并每小时更新一次的预测。

气象产业崛起,官方气象部门的角色亦有所转变,较为着重基础建设,例如地面气象站、气象衞星及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发展,并让民间气象公司取用所产生的数据提供增值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公司不一定是竞争对手。有美国私人天气预测公司创办人指出,公营部门善于在公共安全及基础设施方面提供大型公共服务,而私人公司则擅长度身订制气象服务。

事实上,在日本、美国等地,政府都有各类措施,扶持民营气象产业发展:

第一招:数据开放共享。日本早在一九五○年代,由订立法律框架开始扶持私营气象公司发展。在一九九四年,日本成立气象产业支援中心,以全年无休的营运模式,向私营气象公司、传媒、各行各业的私人公司及研究界别,实时提供日本气象厅的各类基本气象观测或数值模式资料,收取小额数据处理费用。在二○一四年,相关数据服务的用户数量超过三百个组织。至于美国,气象资讯均是免费对外开放。

第二招:公私营合作。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NOAA)近年试行采购商业衞星的数据,添加到其天气预报模型之中,以研究商业数据的质量及对天气预测的影响。经过两轮试验评估后,今年六月NOAA公开肯定商业机构提供高质素数据的能力,未来会推出正式采购商业天气数据计画。

第三招:专业资格认证。日本政府重视专业质素,建立气象预报士制度,由气象产业支援中心负责考核,为业界培育人才。

在日本,只有获官方认可的气象公司,才可公开提供增值服务,而该公司必须有若干员工具备气象预报士资格和操作相关设备的技术能力。惟考核标准相当严格,二○一五年的及格率仅约百分之四点二。

根据官方规划,未来十五年粤港澳大湾区将是中国发展气象产业的其中一个重地。大湾区三地合作,有利于资讯共享、科研发展及人才培训。除了完善三地的官方气象部门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机制,利用大湾区各地在科技方面的优势,参考外国经验,培育和善用民间力量,带动私营气象服务发展,将会成为迈向目标的一大助力。

人类面对多变天气,推动私营气象预报和分析服务发展,不但是推动一个新产业的发展,亦有助各行各业早作业务应变。社会包括官学研也应思考,香港当刻应采取甚么行动,对未来大湾区的气象产业作出贡献。

(全文见智经研究中心网页:www.bauhinia.org)

智经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