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论坛】从垃圾汁到垃圾费

2020-10-23 00:00

香港自诩大都会,但提到处理垃圾就令人汗颜。多年前社会在讨论扩建堆填区时,垃圾车滴出垃圾汁的衞生和气味问题居然成为城中热话,试问香港堂堂一个富裕、先进、形象整洁的国际化城巿,简单如垃圾车也管不妥,可见废物政策是如何落后。

垃圾车漏出垃圾汁固然是硬件的不济,但归根究柢为何垃圾会水淋淋呢?我想这些垃圾汁主要应是来自厨馀或饮料。这并不怎么稀奇,因为香港已没有猪场用厨馀馊水喂猪,厨馀这可重用资源变成垃圾,只可送往堆填区。可是堆填区收留这些厨馀,便加快缩短其使用寿命,那么堆填区爆满后怎办?其实政府早已筹备兴建「综合废物管理设施」,即是新型焚化炉,垃圾烧到化灰,又可转废为能,一举两得。但如果送到焚化炉的垃圾是水淋淋的,如何烧?那就要用多点能源,那么转废为能就大打折扣,所以又要把不好烧的厨馀分开,另外兴建厨馀厂回收再造。

处理垃圾就是如此错综复杂,不同的废物物料在不同的处理环节和设施,会产生不同问题和考虑:厨馀产生垃圾汁,臭味扰民,招引虫鼠,堆填产生有毒易燃的沼气,焚化又花能源;塑胶质料不易摺叠,变相使垃圾体积变大,加重运输、储存成本,而且物料易燃,有火警风险,可是另一方面可助焚化时释出热能供发电或供热,但要处理空气污染物、二恶英等排放问题,在堆填区内亦长年难以分解。所以以厨馀为例,要处理得宜就难免要分类,而要从大杂烩的垃圾中再分类是不切实际。

早期政府的垃圾策略是中央末端处理,把所有收集的垃圾烧光或埋掉,不参与也不介入本地回收和循环再造。社会各界便以为香港有个垃圾黑洞,可无限量吸纳香港的垃圾。减废回收被视作潮流或道德宣示,做固然赞成,不做也死不去,结果是本地两家再造纸厂相继倒闭,使本地纸张再造链断绝,当时曾一度有废纸围城的恐慌。

随民间团体的教育推广和推动,政府引进三色回收桶,冀望增加回收率,很不幸由于执法不严,市民回收意识薄弱或欠公德,使遍布全港的回收桶惨变垃圾桶,大量有用回收物被污染惨变废物,即使是乾净的回收物亦被送往堆填区,浪费了有心市民的心机,更对政府推动回收信心尽失。回顾三色桶世代,本地回收再造业未见明显起色,反而当近年内地拒绝入口回收物料时,本港疲弱的回收业和仅馀的回收链也岌岌可危。

综观香港的回收再造业,市民和工商界欠缺诱因去分类废物,做是社会责任,不做责任便落到政府或民间团体头上。即使有心做,但可回收物料经常掺杂其他废物或被污染,加重分类成本之馀又使物料供应不足,这些都是本地回收再造业面对的基本困难。

若回收再造是经济活动,就不能单靠市民的环保意识、公德心和热心,政府有需要主动介入为本地可持续的回收再造业打好基础和提供基建。首先要设法从千家万户的垃圾中分离出可回收物料,这样才有足够持续的供应数量,减少收集、运输、储存和设施营运成本,而政府徵收垃圾费就能刺激市民和商户把可回收物料从他们产生的垃圾中抽出来,以减少垃圾量和付费。

政府所收的垃圾费亦应投放去强化、重整和扶助本地回收链各层级,以及寻找和开拓技术和市场,消化这些回收物料。

而最终大家期望看见的,是市民大众积极改变消费习惯,避免把垃圾带回家,因而触动产品生产商和服务供应商减少产品和服务在消费后产生的垃圾,减省不必要材料和确保物料可被回收,因而顺理成章再以其他措施如生产者责任制配合,使社会整体减废,又提升改进本地回收循环再造业。一切可由垃圾费启动。

郑睦奇

绿色力量总监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