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闻】浸大新制通识见成效 新开课程「争崩头」

2020-10-12 00:00

(星岛日报报道)浸会大学三年前改革通识课程,分架构及阶段推展至不同年级,浸大副校长(教与学)周伟立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修读课程后,学生在沟通能力、解难能力和对社会投入感等方面均有提升,本年度新开的总整课程,不少在开学前已「争崩头」。他又指新制通识推行后,校方欢迎各院系提交计画书开新科,已推出不少崭新科目,强调会以课程设计为主要考虑,不会限制科目主题。

本港大学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推行通识课程,大学四年制起,浸大通识课程设计包含大学核心科目及通识科目两部分,共计三十八个必修学分,占毕业所需一百二十八个学分约三成,比例较本港其他大学高。周伟立于一六年加入浸大主理学与教事务,上任便开展大学通识课程的改革谘询,推动翌年通过议案,将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减至三十一个学分。周伟立指,新旧制通识课程最大不同,在于减少七个学分,可释放空间容让学生选修两个科目,以满足其主修或必修课程的要求,以及将十八个学分的通识科目,分为三层架构,一八/一九学年起,循序渐进由一年级起推行。

「其实我们有很多课程都有加入社会服务学习、领袖训练、同理心等元素,教学人员花了很多心思设计课程。」周伟立指,过往两年推行新架构的基础、进阶通识课程,不少学生完成了很多T有意义的项目,如有学生和非牟利机构合作帮泰拳拳馆作推广、学生作口述历史活动等,而本学年首度开设的十六个总整课程,不少在选科期间已经「争崩头」,选科人数超逾课程学额一倍,「例如有课程将会探讨长者和电竞的关系,看长者如何提升社交生活;亦有课程关于采访残疾运动员等。」

新制推行以来,浸大欢迎各教学人员提交计画书开新的通识科目,周伟立称,新科均经校内和校外专家检视,通识教育处会与教学人员一起设计及优化。新科主题不限于纯学术主题、开科看似相对较自由,但《港区国安法》的实施会否对此造成限制?周伟立答道「大学自主和有学术自由」,又认为科目的关键价值在于其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目标等设计,假设有课程探讨本土意识,或者如今警民对立关系等,也可以讨论,「不会规定哪些科目可以或不可以开办,而任何人都需要遵守法律。」

周伟立形容,浸大以往未对通识课程成效评估作大规模系统性整理,藉著推行新制,校方同时推动有关检讨机制,「其实根据修读完的学生问卷数据,发现他们在沟通能力、解难能力、对社会投入感、团队协作、自我反省和其他学科知识方面,均有不俗提升。」他透露,每三年会对通识课程作一次大检讨以决定课程增减,目前计画首轮检讨于明年中进行,又笑言课程是否受学生欢迎,也是决定课程去留的重要因素,不过不会是唯一因素。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